2024年時事議論文

在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中,應注重通過議論文寫作練習,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套用類文體的寫作要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20xx年時事議論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xx年時事議論文篇1

“一名滿頭白髮的老人盯著快餐店裡的便當直流口水,被一名過路的女孩瞅見了,這位名叫文芳的女孩當即買來便當,並單膝跪地將飯一口一口地餵進老人的嘴裡。”這名被譽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出現在20xx年3月25日中新社的一篇配圖報導中。

然而僅僅一天后,就有人爆料:整個愛心行為可能是某商業展覽的炒作。“事發地點在深圳東門老街,不是文中所說的歡樂海岸,而且是事先策劃的。”一位目擊者稱,圖片共拍攝了兩次,分別為3月24日和25日下午,女孩給老人餵飯僅僅是為了擺造型,整個過程持續幾分鐘,與她同行的一男子拍照後,他們便離開了。“最美女孩”並沒有幫助老人尋親,更沒有真的將老人帶走。根本沒有將老人接走。

一時間,網友的拍磚和罵聲湧來,面對網友與媒體的質疑與批判,當事媒體最初矢口否認,但終究真相遮掩不住,3月28日凌晨,制假涉事記者鄭小紅和通訊員石金泉通過中國新聞網的官方微博向公眾公開致歉。

20xx年時事議論文篇2

“一名滿頭白髮的老人盯著快餐店裡的便當直流口水,被一名過路的女孩瞅見了,這位名叫文芳的女孩當即買來便當,並單膝跪地將飯一口一口地餵進老人的嘴裡。”這名被譽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出現在20xx年3月25日中新社的一篇配圖報導中。

然而僅僅一天后,就有人爆料:整個愛心行為可能是某商業展覽的炒作。“事發地點在深圳東門老街,不是文中所說的歡樂海岸,而且是事先策劃的。”一位目擊者稱,圖片共拍攝了兩次,分別為3月24日和25日下午,女孩給老人餵飯僅僅是為了擺造型,整個過程持續幾分鐘,與她同行的一男子拍照後,他們便離開了。“最美女孩”並沒有幫助老人尋親,更沒有真的將老人帶走。根本沒有將老人接走。

一時間,網友的拍磚和罵聲湧來,面對網友與媒體的質疑與批判,當事媒體最初矢口否認,但終究真相遮掩不住,3月28日凌晨,制假涉事記者鄭小紅和通訊員石金泉通過中國新聞網的官方微博向公眾公開致歉。

20xx年時事議論文篇3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50周年。記者2日到濟南市富翔老年公寓,發現在公寓大廳,學生們陪十幾名老人聊天,並獻上了歌曲、舞蹈等節目。公寓護理部主任朱愛雲說,其實老人很歡迎大家獻愛心,不過節日期間,一天好幾撥,不光護理人員吃不消,老人們也會受不了,所以最好提前預約。(《濟南時報》3月3日)

陽春三月,略帶暖意的春風颳遍祖國的每個角落,也颳起了一股學雷鋒之風。每年臨近3月5日,各地學雷鋒單位像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一時間大街小巷湧現出千千萬萬個“雷鋒”。養老院裡一波又一波的“雷鋒”讓老人疲憊不堪;孤寡老人家裡被“雷鋒”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福利院裡的孩子們被“雷鋒”弄得應接不暇……人們在充分享受這種學雷鋒活動帶來的諸多便利時,也不時地在想當汽車上老人需要讓座的時候“雷鋒”在哪?當老人在馬路中間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無從邁步的時候“雷鋒”在哪?當有人摔倒需要扶起的時候“雷鋒”又在哪?……雷鋒精神為什麼只有在3月份才扎堆的體現,這種走形式的活動方式比學雷鋒本身更重要嗎?

看著滿街的“一日雷鋒”們大張旗鼓地遊走,筆者覺得這不是在學習“雷鋒”,而是對“雷鋒”精神的一種褻瀆。有些單位為了做樣子,每年到3月5日就排著隊伍,打著旗子,掛著標語,只在宣傳需要時學一兩個小時的雷鋒,領導和錄像的一走,“雷鋒”也就不見了蹤影。很多人也只在“雷鋒日”學雷鋒,把學雷鋒當作一天的事情,而不是長期堅持下去。人們慢慢的已經把“雷鋒日”淪為呼之即應的“全民表演”,學習雷鋒的行為基本被模式化和固定化了,“作秀”的痕跡遠遠大於了學習的本身,偏離了“雷鋒”精神傳承的本意。

筆者認為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道德的倡導,需要水滴石穿的長勁、韌勁。弘揚雷鋒精神,“畢其功於一役”不行,大轟大嗡搞突擊也不行,必須經常化、常態化。只有堅持經常,保持常態,學雷鋒活動才能持久、深入,減少形式化、應景化、概念化,才能避免“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的尷尬。獻愛心不能成為平時沒有人、節日“人扎堆”的現象,應該建立長效的愛心機制,讓獻愛心成為一種日常行為。社會應逐步引導、宣傳一種慈善文化,儘可能地傳輸“日常、持久獻愛心、做慈善”的價值和意義。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人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雷鋒”而非“作秀味”濃厚的“一日雷鋒”。我們應追尋雷鋒精神,從身邊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形成人人學雷鋒、天天學雷鋒的良好氛圍,並不斷尋找雷鋒精神在新時期的實現形式,不斷豐富和發展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這樣才能保證學雷鋒活動永葆生機與活力,長久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