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與共性議論文

所謂共性,即指所表現的人或事所具有的概括性與必然性,體現為理性的,能夠啟發人們的聯想,而所謂個性,即指所表現的人或事帶有具體性與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人們的聯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個性與共性議論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個性與共性議論文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題記

中華民族五千年,英雄人物輩出,他們或才高八斗,或學富五車;或忠君愛國,或憂世憂民。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都擁有自己的個性。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你淡泊名利,你便有了“久在樊籠里”之感,也就有了你“復得返自然”後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就是你——五柳先生陶潛。或許有人說你是世上最無個性之人。是啊,你不恃才傲物,你不放蕩不羈,甚至你的作品在當時都得不到眾人的承認,這樣的一個人,怎么會有人說你有個性呢?但我要說,正是這些才構成了你閃光的個性!試問,在今天又有誰能做出如此令人敬佩的舉動!

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你,陶潛,傲骨!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你“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你就是你——詩仙李白。你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你從小貪玩到遇老嫗磨杵而自新,於是奮發圖強而妙筆生花,文動天下,得聖上賞識。你從不同流合污而得罪權貴,慘遭流放;你從在現實生活中難展才華,到攜美酒放情于山水。你不成功的一生卻又是成功的一生。你留給世人的不僅是美酒與詩篇,更是那與生俱來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傲氣。這就是你的個性!

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你,李白,傲氣!一盞不滅的明燈!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刀光過處,人頭落地,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思索: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人算不算英雄呢?“變法總要流血的,那就從我開始”,於是,你,譚嗣同成為人人敬仰的英雄。你為富國強民的理想而甘願獻身的豪氣便成為了你的被後人廣為傳誦的個性!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你,譚嗣同,豪壯!……

千萬片葉子綠成樹是共性,每片葉子不重複是個性。在我們這個個性張揚的時代,大多數人所欠缺的大概就是這共性中的個性吧!

個性與共性議論文篇2

所謂共性,即指所表現的人或事所具有的概括性與必然性,體現為理性的,能夠啟發人們的聯想。以上文為例,其共性大而言之表現在均為天真活潑、富有上進心的中學生;小而言之班長是能正確處理好學習與工作關係的典型,學習尖子是能努力兼顧智育與體育的代表。他們是當代中學生抑或當代某一性格群體中學生的縮影,猶如“窺一斑略知全豹”,或相對說“一葉落知天下秋”。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作品要能相當強烈地打動讀者的心胸,只有所描寫的一切—情景、形象、狀貌、性格等等,能歷歷浮現在讀者眼前,使讀者能夠各式各樣地‘想像’ 它們,而以讀者自己的經驗、印象及知識底積蓄去補充和增補。”只有寫出共性,讓人有“對號人座”的可能,才會給人留下充分的想像及其聯想空間,引起共鳴。

所謂個性,即指所表現的人或事帶有具體性與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人們的聯想。再以上文為例,無論是班長,還是學習尖子,雖有鮮明的共性,能使人看到某一尖人的綜合特徵,從而“作者舉一隅而讀者以三隅反”;可由於人物又具有鮮明的個性,限制了聯想,在一定角度來看,有了定位、定勢、定形之固,具體落實在某一個班裡,是一個有脾氣,一個有鑽勁的活生生的現實中人,進而避免了個體形象塑造里的抽象化與概念化的通病。

共性與個性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但個性中包含有共性;以之推導,具體中包含有概括、偶然中包含有必然、感性中包含有理性,邏輯涵蓋明了。反之,也這樣。例如,小而言之作為“典型”與“代表”之於大而言之天真活潑、富有上進心之形象是個性;之於某些中學生,又是共性。

河東河西,相對而言。典型的個性更真實、更鮮明、更普遍、更集中。

應該說,以簡馭繁之淺談與深議,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來說的,切合於不同的標準,“繁”、“簡”概念有特定語境意義,本身不能望文生義,同詳寫與略寫、共性與個性,也不能簡單地劃以等號,有心者定能悉心而悟。質言之,淺談之內涵,側重於校園教學文體,旨在教育學生成為一個能寫一般文章的合格者;深議之底蘊,側重了社會普遍文體,旨在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拾級文學階梯的跋涉者。 以簡馭繁,其要義在於典型化問題,俊我們明白魯迅先生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一文里說的,“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定見過或聽見過的緣由,但不會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髮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見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

再審視一下部編國中語文課本之課文《孔乙己》中的人物的由個別性而特殊性而普遍性的升華,便會知曉“登泰山而小齊魯”的言外之意了。 以簡馭繁能力,不但是文學修養的問題,而且也包括了作者對於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敏銳程度。對於生活理解得越深越透,對於事物的敏感性越尖銳,他的藝術概括力量也就越大,作品思想意義也就越深。

迅翁假如沒有對於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環境的人木理解和敏銳感覺,假如沒有對於孔乙己那類沒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細緻觀察和深刻剖析,那他就絕不可能寫出像(孔乙己》那樣包含著巨大思想內容和典型意義的光輝的作品來。

個性與共性議論文篇3

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世界之前曾經面對過一個死結——誰能解開它,世界就是誰的。亞歷山大沒有像其他的嘗試者一樣去苦苦地解結,而是拿出劍劈斷了結。隨後不久,世界就成了他的。

我並沒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但我也決不是個安於平庸的人。於是我潛心探求亞歷山大成功的秘密,或者說是尋找上天造結的玄機。想來希望解開死結的人,都是盼著自己能被預言說中,成為世界之主宰——即便是成不了世之至尊,僅解開此結本身,就足以令自己名垂青史,萬古不朽。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想與眾不同。但仔細回味,亞歷山大之前的眾人,“解結”方法卻大體一樣,無非是研究結的繞法、結構、機關、突破口……諸如此類,但卻無甚突破。

正是由於思想上沒有突破,缺乏必要的魄力與氣質,才使眾人成為不了亞歷山大。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亞歷山大、解結、征服世界這三者之間的聯繫其實應是必然的。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位女環保專家(很遺憾我忘記了她的名字),她在她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向人們宣傳並呼籲保護動物和環境,禁止使用農藥DDT,但卻遭到許多人尤其是化工資本家的圍攻。她被孤立、嘲笑,甚至被人說成是“譁眾取寵的瘋子”,最後抑鬱地死去。但其20xx年後,幾乎全世界的人都欽佩她的遠見卓識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她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20位科學家之一,與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人同列。在我看來,她是做到了真正的“與眾不同”,一種超越時代認識局限與狹隘的與眾不同,一種永恆的與眾不同。

當今社會,思潮並起。前衛、時尚、另類甚至是變態充斥著感官和心靈,有人迷茫於其間,有人“弄潮”其中,並自以為“與眾不同”。但很少有人靜下心來探尋一種超越平庸、領先時代、趨於永恆的人生智慧。其實,只要有人找到它,那這個人便可真正與眾不同,永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