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議論文5篇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並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要有自知之明議論文優秀作文,歡迎閱讀。

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議論文篇1

齊威王的相國鄒忌長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體格魁梧,十分漂亮。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長得一表人才,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全身的裝束和自己的模樣。他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同、高人一等,於是隨口問妻子說:“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回答說:“您長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鄒忌心裡不大相信,因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認的美男子,自己恐怕還比不上他,所以他又問他的妾,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些呢?”

他的妾連忙說:“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來訪,鄒忌陪他坐著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順便又問客人說:“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客人毫不猶豫地說:“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鄒忌如此作了三次調查,大家一致都認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鄒忌是個有頭腦的人,並沒有就此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過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鄒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氣宇軒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兩人交談的時候,鄒忌不住地打量著徐公。他自覺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了證實這一結論,他偷偷從鏡子裡面看看自己,再調過頭來瞧瞧徐公,結果更覺得自己長得比徐公差。

晚上,鄒忌躺在床上,反覆地思考著這件事。既然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什麼妻、妾和那個客人卻都說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後,他總算找到了問題的結論。鄒忌自言自語地說:“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看起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讚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人在一片讚揚聲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特別是居於領導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於迷失方向。

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議論文篇2

世上萬物,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卻不容易。要么,何以自古就有“人貴有自知之明”之說呢!

其實,這種自知之明就是發現能發現。自己的卓越與缺陷,認識自我的優勢和劣勢,從而,以自己的條件決定去乾什麼,不去乾什麼,用理智的方略選擇目的或理想,其成功的幾率就高得多了。

當然,大凡動物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還有一輩子都沒有發現自己的,既不知道自己所短,也不曉得自己所長。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只要你認真洞察,生活里比比皆是。

如那隻鷹,憑著尖利的雙爪和帶勾的嘴,加之兇悍猛烈的衝擊力,當它向那羊俯衝過來之時,羊在如此強勁的對手之下,只有束手就擒了。可是,那只在一旁觀望的烏鴉,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烏鴉沒有鷹尖利的雙爪,沒有鷹帶勾的嘴,更沒有鷹兇悍猛烈的衝擊力,所以,在羊的心目中,這並不可怕。

當烏鴉撲向羊時,首先,羊不會驚慌,甚至會嘲笑它:你一隻平庸的黑鳥,豈敢在俺的頭上動土,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此刻的羊,面對突襲而來的烏鴉,只需採用不理睬的對策,就能對利令智昏的烏鴉達到以守為攻的效果。結果,烏鴉突襲羊的目的不僅沒有得逞,反而成為牧羊人的獵物。

烏鴉之所以在襲擊羊的行動中失敗,是因為它沒有自知之明。烏鴉只看到了鷹獵取羊的成功,卻看不到鷹獨有的長處和優勢。當然,它更發現不了自己的短處和劣勢。本來,烏鴉不具備捕獵羊的條件,而又要去做這種力不從心的捕獵,結果只能是失敗。

生活中,導致失敗的原因,往往是當事者沒有自知之明,既沒有發現客觀世界的奧秘,也沒有發現主觀世界的長短。歸根結底,還是他們不了解自己,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一點。

慘痛的悲劇和沉重的代價,就是這樣造成的。

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議論文篇3

自恃才高的人,能想到“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把態度放得謙虛一點,做到取長補短;自慚形穢的人,能想到“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激發自己的熱情,重新樹立信心,做到揚長避短。

尊重他人的評價,但又不被其蒙蔽。注重自我評價,但又不受其禁囿。

別人不知道你的長處,不了解你的才幹,也沒什麼,記住孔夫子的話吧: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他能夠以一知十;我聽到一件事,只能知道兩件事。”

由於生物遺傳密碼的千差萬別,成就了每個人的優點特長和缺陷短處,後天教育與環境的差異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風采。其中既有迷人之處,又有遺憾之處。它可能是爽朗、是幽默、是仁慈、是熱情、是勤快、是深沉。當這些“自我”能真實地表露出來時,其魅力一定最動人。牽強自己,一味要求自己與令我們羨慕的人看齊,常常會喪失美好的東西,而流於尷尬與痛苦。

子貢的自知是明智,子貢的從容更是胸懷博大。他雖不及顏回聞一知十,但卻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傳之千古。

哲人說:“誠實地向自己展開自己,這是人生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為“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

人都喜愛聽好話、奉承話,不自知的人聽到好話、奉承話,便會信以為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偉大,他沒有考慮在這些話的背後,說這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麼。《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這裡,他把吹捧者的內心揭示無餘,因此也就不會被“妾”和“客”所欺騙。

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議論文篇四

一個人要想活得輕鬆、愉快,保持良好心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身份的變化,敢於直面人生,經常掂量自己,正確評估自己,準確定位,將自己那半斤八兩秤準,真正做到“人貴有自知之明”。

人在一生中能堅持拋去個人的感情色彩,用“君子日三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這把尺子,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看待他人,公正地面對和善待身邊的人或事,做到“人貴有自知之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只有經歷暴風驟雨的洗禮,雪壓霜欺的磨礪,在無數次地跌倒中爬起,然後再用鏡子照清楚自己,找到真實的自我,正確面 對自己的對與錯,好與壞,優與劣、美與醜,從內心做到不怨天,不怨地,要怨,就怨自己沒想到,沒做到,方可能達到“人貴有自知之明”之境界,再經過不斷地 修補和完善,向完美的人生靠近。可見,這個“貴”字來得多么不易。

人,生來就有種尋求公平、公正的良好願望,更希望一生的努力和 奮鬥能得到公正的評價和待遇,然而,往往總是事與願違。甚至有的人怨這怨那,唯獨不從自身找原因,唯獨不怨自己。有人說他得不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待遇。 抱怨這不公那不平,心理極不平衡,以至於影響生活,影響工作,影響情緒,影響感情,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交往,好像這個世界唯獨跟自己過意不去,活得痛 苦,活得壓抑,活得鬱悶。豈不知正是因缺少自知之明而活在自己埋下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我也曾經有過人生的抱怨,總覺得付出和索取 不成正比。論能力、論水平、論業績、論貢獻、論素質、論修養哪點都敢比,可就是比不上有些看上去付出少,得到多的人,一度心中也極不平衡。可是,當得知內 幕時,當得知人家的發跡史時,當得知人家為什麼能在付出少的情況下得到多時,就不能不服,不得不服。因為,你根本就不可能跟人家一樣去做到,所以,你根本 也無法跟人家一樣去得到。事實就是這么的公平、公正。存在意味著合理,事實就是用表面上的不公平,掩蓋了事實背後中的公平。我確信小雞不尿尿那是自有其 道,有多少隱形的灰色交易付出,就可能會有多少看似不公的利益回報。如果自己不肯付出隱形的灰色交易,那么,就別怪沒有看似不公的利益回報。

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要看清自我,擺正位置,不要做那些所謂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傻事、蠢事、錯事。無論別人怎么對待你,怎么說你,怎么忽悠你,都要用理智的這桿秤將自己秤準,找準保持心中天平平衡的法碼。不 要拿別人跟自己過意不去,即便是在物慾橫流,人心叵測的環境中,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樂觀的精神,學會換位思考,“補償”思考,活出個性,活出自我。

生命是自己的,人格更不例外。有的人要利益而不要人格,有的人要人格寧肯放棄利益。自知自己不是利益之人,又何必奢望有利益光臨?不想流血犧牲,怎會有仕途亨通?

有時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讓人看到自己的不足,激發虛心學習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有時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讓人找準自我,學藕愛蓮,不為冰清玉潔和花開一枝而後悔。

人貴有自知之明,不同的認知觀,不同的思維視角,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而我的人貴有自知之明,來自“人字大寫天地間”的自信,來自“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自知。

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議論文篇五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可事實並非都是這樣的,失敗之後是否成功,關鍵在於當事者有沒有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的人方不會怨天尤人。西楚霸王的悲壯自刎與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形成極大反差,同是帝王,兩種截然不同的抉擇迎來的也是不同的人生。很多時候失敗與成功之間僅一步之遙,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之後當事者缺乏自知之明。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失敗之後總是唉聲嘆氣,怨天怨地;有自知之明的人則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失敗的原因,從而最終迎來成功。

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會懂得取捨。正是源於同樣的追求和執著,魯迅先生毅然決定了棄醫從文,以筆代槍開始了鬥爭。因為他知道學醫可以治好人們肉體上的疾病,但治癒不了國人內心的頑疾。他放棄了,但他也成功了,筆鋒犀利的他在暗黑的舊社會,給人們照亮了前行的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當一條路走不通時,應該學會換個方向去走。轉變方向,或許,成功的曙光已悄然升起在前方。

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才能甘於平凡。他入伍時只有國中文化,他現在只是人民解放軍一個普通的上士,他當然知道他永遠當不了元帥,他的目標就是當一個好兵,20xx年的堅持和努力,他把自己訓練成最出色的三棲尖兵,他就是20xx年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兵中之王”何祥美。成功的人生不是注定要轟轟烈烈,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只要甘於平凡,也能做出別樣的成功。

當然,有了自知之明並不意味著喪失自信,自暴自棄,也不意味著你拿到了成功的特別通行證。自知之明只不過是一帖催化劑,讓你明確自我,能更好地迎接挑戰;自知之明又如成功的鬧鈴,時時警醒你戒驕戒躁。有了自信,還需要堅持和努力,才能最終走向成功。

朋友,不要猶豫,不要畏懼,帶著心底的自知之明,在失敗之後去開拓屬於你自己的成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