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型議論文範文

議論文寫作教學應該是比較容易指導且能夠明顯見效的,然而,當前議論文寫作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甚至令人擔憂,教學大多無序,學生作文大部分呈現出一種荒蕪狀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高考材料型議論文範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高考材料型議論文範文篇1

青春的萌動來臨了,那便是心上生花,長草。———題記

我喜歡淡淡的礦泉水,不似甜的果汁,不似燒焦了般的咖啡,又苦又甜。礦泉水的味道,亦如那年的青春,消逝,無痕。

郭敬明說:“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說得恰到好處呢。哪一個人的青春不是在淡淡的憂傷中度過?回憶起那些細枝末節的時候,嘴角總是不自覺地輕揚,仿佛自我解嘲般的。看看,當年的自己有多傻。

過了十八歲,便自覺老成,走在校園的林蔭道上,聽著那一聲聲在自己認為稚嫩的“學哥”、“學姐”,心裡便裝滿了細細碎碎的自豪感,明明很有成就嘛。

“青春,猶如懸在頭頂的滴瓶,看著裡面的液體消失殆盡,卻無能為力。”這是否就是十八歲人的寫照呢?怎么就那么符合啊!在那一尾青春“夕陽”也“落山”了的時候,眸著眼睛,伸著手臂,卻永遠夠不到山的那頭,山的那頭!

是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我看少年最識愁滋味,但那滋味永遠是淡淡的,純純的,就像是礦泉水,喝著毫無味道,裡面卻含著多種礦物質。猶如青春萌動的那些情愫。少年如花,青年便是如詩,如畫。十八歲的人們,已懂得人間冷暖,心情陰晴,默默地關注著,誰也不想去揭破那一層紗,就讓它蒙著,美好而充實。

十八歲遭遇高三。在微微的抱怨之餘,便是默默地接受。從此,不再張揚跋扈,細細地磨平了那棱,那角,畢竟,玩世不恭,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喜歡穿淡藍或白色的衣裙,和著自己的心情;喜歡喝純淨、無雜質的礦泉水,符合自己的心境;喜歡聽淡淡的音樂,像是無痕的青春;喜歡寫憂傷的文字,寫下自己十八歲的青春。淡淡的,如礦泉水一般的文字,卻能灼燒每個青年的心,不學他們的“個性”,穿著“風雨飄搖”的衣裳;不學他們的“瘋狂追究”,為了某某明星,失去生命也可以;不學他們的“招搖過市”,頂著五顏六色的頭髮,稱之為流行、時尚,不學不學,那便是我十八歲的青春。我的青春,淡淡的,可以源遠流長。

十八歲的青春,那礦泉水般的生活,猶如那枝椏間細碎的陽光,猶如夏天湛藍無痕的天空!漫開的透明,淡淡的,我喜歡。

高考材料型議論文範文篇2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壯闊起伏的波瀾,那樣會使人疲於奔命;不要五彩斑斕的顏色,那樣只是給人以海市蜃樓般的虛幻。

人生的軌跡並非總如預設一般,朝心儀的方向馳往,你需要一顆清靜如渠的心來從容淡定地面對未知的境況。

文革期間,畫家黃永玉與作家表叔沈從文於下放途中擦肩而過。沈從文淡淡地告訴黃永玉:“要從容。”十年動亂過去,黃永玉說那三個字總會在其心頭不經意地浮現。

的確,這是多么淡定豁達的一種生活態度啊!如水一般清澈,卻如水一般堅定,永不止息。那是向他人展示了一種“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淡定!

古語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見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水也是一種衡量標準,而且是很高的標準。

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貴。莊子曰:“不為冠冕而肆志,不為窮約而趨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如水之交,不需要銅臭來污染它,更不要因彼此苟同而攪混它。與人交往,先哲已給我們樹立榜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詩人李杜以詩會友互表敬意,等等。與人的交往,也與水一般清澈,一般和諧,一般溫潤。和諧以共生共榮。

清水一直以來都是整個民族精神的代表符號。面對江山社稷,面對黎民蒼生,老子說:“上善若水”;杜甫說:“潤物細無聲”。

5月地震,四川震區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人們默默地為災區人民祈福,默默地貢獻自己綿薄之力。我們記不清每一位救援者的名字,我們記不清每一位捐款者的名字,我們記不清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名字……但我們知道,他們有愛,對生命的敬重,對國家的赤誠!大愛無痕,大愛如水,滋潤卻無聲。

渠清如許,這是一個人的處世態度,是與人交往的準則,更是為國家民族奉獻的最高境界!

沒有波瀾,沒有色彩,只有如水的靜默,那,卻是一種對生活的最高敬意!

高考材料型議論文範文篇3

三人進商店尋解渴之物,喜甜者偏愛果汁,喜淡者選擇礦泉水,喜歡又苦又甜者買下咖啡,三種味道不同,但卻因不同而和諧―――和而不同方為和諧,若這世上只一種飲料,則不免單調而索然無味。

繽紛成就和諧,試看暮春三月,鵝柳淡煙的嫩黃,映階碧草的翠綠,出牆紅杏的艷紅,捲雲時舒的碧空,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但這又有何妨?“萬紫千紅總是春”,本來萬物都欣然生長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種色彩來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諧的是本質,繽紛成就的是多彩的豐富,是真正意義的和諧。

輕叩紅樓之門,尋那樁百年來曼遠悠長的夢,你說《紅樓夢》里眾相紛芸,鍾靈秀麗的女兒如此之多,誰是讀者的最愛?從來是眾口難調,然而亦從來是雅俗共賞,輕撫著略微捲起的書頁,我們仿佛聽到,那“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張揚,那“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憂傷,那“這個妹妹,好像哪裡見過”的驚喜,那“愛哥哥,愛哥哥”的叫喚,匯成了一曲和諧的樂章,不絕於耳,味之不盡……

和諧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萬物,用同一個標準命令世間萬物達成量的一致;和諧是一位總攬全局的決策者,抑或說是指揮家,讓萬事萬物各就其位,讓它們演澤真實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諧。

千年之前,春秋戰國的戰亂年代裡卻上演了空前而驚世的文化盛宴,諸子百家的爭鳴之聲穿透史冊、書卷,穿越時空仍然在耳畔擲地有聲;千年之後,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來束縛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來束縛自己”這一名言佳句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國人,而“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思想又延續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請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選擇,請用心去領會並呵護真正的和諧,各個民族的不同風俗習慣,請給予保護;各個地區的不同生活習性,請給予寬容;尊重商店裡買不同飲料的人;尊重音像店裡買古典音樂或是流行搖滾音樂的顧客……正是每個人的不同特性構成這變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沒有不同就沒有真正的和諧。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繽紛的色彩,

―――為何?

―――繽紛成就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