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關係型議論文

語文教師應該向學生強調角度意識、議論意識和條理意識三種議論文寫作意識,因為這三種意識能讓學生牢固掌握議論文寫作的章法,從而寫出規範化的議論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高考關係型議論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高考關係型議論文篇1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f百年前,文人們就通過朗朗上口的詩歌告誡後人,對待事物要站在正確的角度,切不可讓其他因素干擾了你對真相的審視。

宋人的牆為雨淋壞,兒子與鄰翁對他做出了相同的提醒:"修好牆,以防盜。"盜賊果真光顧後,宋人稱讚起兒子的先知先覺,卻懷疑鄰翁的手腳是否乾淨。同樣的提醒,為何招來截然不同的態度,恐怕宋人正是被感情上的親疏蒙蔽了雙眼吧! 自古以來,人們就頗為重視感情因素對事件成功與否的影響。"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誠然,感情上的親密對事業的成功也許會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在認知事物本質上,感情上的親疏有時也會給人帶來錯覺以及誤導。國外科學家曾做過試驗,讓試驗者在一組照片中選出長像最符合審美標準的一張,結果受測者選出的容貌多與自己親友相近。排除個人審美觀念不談,生活的耳儒目染對人的影響可見一斑。

視覺的評判尚且如此,事物本質的洞察更何以堪?自古以來多少人在感情因素上受到了蒙蔽。西晉王室廣封王,欲使天下盡歸司馬氏之手,殊不知諸公之中良萎不齊,終於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中原的下場。三國中孔明因對馬謾偏愛有加,忘卻先主對馬謾"華而不實"的評價,委以重任,終使《出師表》空有 "真名世",也不免"長使英雄淚滿襟"。

如今,不也有領導幹部任人唯親,從而禍起蕭牆的事例嗎?可見,認知事物,為人處世,若戴上感情的有色眼鏡,危害大矣!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若要不被感情上好惡的雲霧蒙蔽,身在高處,眼觀四方不失為好的方法。岳家軍威震四海,正是由於岳飛超越親情,以軍規處罰岳雲,軍風大肅,d有了"撼泰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美談。孔明事後揮淚斬馬謾,以肅軍紀,才沒有因感情親疏而再誤軍國大事。

一個公正的決斷往往是建立在理性觀察和思索基礎上的。而擺脫感情上的干擾則是做出正確理性評價的先決因素。

也許真正完全超越情感的決定難以做出,然而,三思而後行,從多個角度思考是可以儘量避免感情上的誤導。現今我國法規制度中"迴避"和"協商"原則不正是對理性處事的指導和提倡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各個方面的理性觀察,將幫助我們邁過感情的誤區,真正認識到事物的複雜與多變性。而在一覽無餘的最高層,擺脫情感輯絆的我們,或許可以長吟:"莫讓浮雲遮望眼!"

高考關係型議論文篇2

作為龐大社會結構中的個體,每一個人或許都曾希望為這個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當我們冥思苦想,尋找著更偉大的事業,卻不曾思考過重要二字的意義。而這道難題,也曾經在一個個歷史轉折點考驗著無數的智者和勇者。

在人才輩出的世界之國古羅馬,西塞羅是一位不完美的英雄。在權力至上的時代,西塞羅利用他的雄辯與口才爭奪官位和名譽,最終以執政官的身份衛著自由體制。在他六十歲那年,凱撒大帝全面實行獨裁制度,已經追求了幾十年功名的老人找到了比政治博弈更為重要的事情。《演說家》、《論老年》,他成為一名文思泉湧的作者,一名寧靜致遠的哲學家。不久以後,愷撒被密謀殺害,羅馬前所未有地需要西塞羅,但這位昔日的戰士選擇放棄政權,回到文學與精神的世界。可是,紙上談兵早已拯救不了動盪的羅馬。眼看自己的祖國面臨分裂,西塞羅,這位真正的愛國者,義無反顧,挺身而出。他鏗鏘有力的聲音重新在演講台上迴響,他用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反抗一切獨裁統治勢力,他找到了更為重要的事情:為羅馬之自由而死。

誠然,西塞羅臨終前的理想看似最為偉大,當初的追名逐利、逃避塵世似乎是過於平凡的追求。其實,看似徒勞和卑微的奮鬥,未必不會給世界帶來深刻的改變。執政時期的西塞羅,維護了羅馬的自由與公正。年逾花甲的西塞羅,靠著一副紙筆,為後世留下了最珍貴的智慧。而當他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為了自由的共和國,這個最美、最難以割捨的夢,西塞羅高昂著被割下的頭顱,控訴著一個時代的罪惡。

生活在幾千年之後的我們,依然進行著關於重要性的思考。面對當下的學習和工作,人們或充滿怨言,或自暴自棄,總認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枯燥、乏味、不夠重要。似乎在大家看來,只有到華爾街指點金山或是在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才算是幹了一番大事業。

然而,宏偉的藍圖假若不被付諸實際也只是虛無的幻想,是易碎的夢境。而當一個質樸的心愿被灌注了不懈的拼搏,同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或許人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現在的我,還能為別人多做些什麼?每一天,我們都可以為了一個或大或小、或近或遠的目標而付出努力:父母的一場歡笑,山區孩子的一頓午餐,或是孤寡老人的一個節日。理想不存在優劣,緊咬牙關的堅持和汗如雨下的辛苦,會讓我們在實現小小夢想的時刻,感悟到生命的價值。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自己看似平凡的每一分努力都非常重要,並且要不斷地積累和前行。這樣一來,我們的每一個目標都會成為給這個世界帶來改變的、很重要的事情。

高考關係型議論文篇3

夜半醒來,靜靜的思考下自己,感覺自己真難得需要靜一靜了。近年來,漸漸發現,自己的功利心是越來越重了。自己總希望凡事有個好的結果。沒有“好結果”感覺沒了做事的動力。在這煩躁、浮誇的世界裡,發現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沒了“清心”,沒了拂面而過的“清風”。有時,想寫篇文章卻也屢屢無疾而終。曾經懷疑自己是否是江郎才盡,再也寫不出“小清新”,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詩詞了,只得嘆曰:“吾才至此,盡矣!”

仔細回顧近年來的自己,發現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靜下心來看完一本書,功利主義充斥了整個心扉。放下自己的心,慢慢發現,在前進的道路上,背負的不再是“奮鬥”、“努力”這些加油劑,而是“功利”這沉重的石塊。

在前行的道路上,時刻被“功利”驅使著。偶爾,心中的“聖賢”之氣,“士人”之風颳來,使內心很矛盾,很痛苦。發現自己不再是“讀書人”,沒有了浩然正氣,赤子之心逐漸被灰塵所湮沒。忽然發現自己成了沙灘上“撿貝殼”的孩子,隨著撿的東西越來越多,身上的包裹也就越來越重,難以前行。當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動了,便會狠狠地摔在地上,自己可能被摔得爬不起來,而千辛萬苦撿的“東西”便會霍然消失。

婆羅門說,左邊布袋,右邊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佛曰:“放下,勘破,自在。”人上之路,每個人都背負很多“布袋”,當自己的功利心越重(或貪心越重),身上的布袋就越多,而負擔就越重,甚至有時難以前行。“功利”之人,當有一天“功利”消失,便發現沒了“功利”自己也就沒了前進的動力,逐漸地也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當一個人有了廣闊的胸襟,便不會被身邊的“布袋”所纏繞,又何來煩惱;沒了欲望,又怎能被其他的“東西”所羈絆。

人生百年,何其短暫,何須要讓自己變得如此沉重。超然物外方為聖賢,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詩書,有何等悠閒!傲立於高山之巔,撫琴一曲,弄簫斷玉,臥看雲捲雲舒,又何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