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議論文700字

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讚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恥下問議論文700字,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不恥下問議論文700字篇1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選自於《論語?公冶長》,意思就是說“勤奮好學,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請教為恥。”我想,這句至理名言佳句應是我們當代學生乃至全社會所應具備的。

一定就有人問:“為什麼呢?”

敏,乃勤奮也。好,乃喜愛也。所謂“笨鳥先飛早入林,”你勤奮好學終會有所成就。當你學習時,必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是必然的,有何“恥”可言。通過勤奮學習,會增長見知,提升自我;不恥不問,又會進一步地升華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況且,對於社會來說,每個公民謙虛而優秀,那么這個社會也就將得到無限的發展。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好處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那又怎樣去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呢?說起來簡單而又複雜。

第一,敏。即是勤奮。要在心裡暗暗地下定決心,努力去工作、學習。當然要付諸行動,嘴上清談有什麼意思呢?還要能堅持,有恆心和毅力。當然需要不是外界環境的干擾,仍舊能繼續學習。像毛澤東少時不顧家裡的反對,克服貧窮,毅然出門求學。沒有讀書的環境,就在繁鬧的街邊讀書,絲毫不影響他學習。也就在這嘈雜中成就了一位偉人。

像漢代孫敬讀書的“頭懸樑”,戰國蘇秦讀書的“錐刺股”,都是敏而好學的體現。喜愛學習,樂於學習,勤於學習,不止只有學生當如此,工作中的人也是這樣。

對於“敏而好學”也許有不少人都能做到,而“不恥下問”呢?能有多少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問題,這可不僅僅是好不好學的問題,而且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人的天性往往不可思議。有的人位卑才低,求教於位尊者,才高者,那似乎沒什麼,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以位卑求教於位卑,以才高者求教於才低。往往會覺得彆扭,也許會感覺不光彩,恥於開口了。

這種感覺多半來自於心理壓力,我們當然要克服它。你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問個問題有什麼嘛?”“他也許比我強呢!”“別人才不會這么在乎我呢,何難堪之有”。。。。。。在自我暗示下,可以儘快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不久之後,定會有顯著效果。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人前人後都保持謙遜的作風,忘卻自己造成的思想上的尷尬,久而久之,習慣了,也說真實了。

努力吧,朋友們,你一定會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不問”的。

不恥下問議論文700字篇2

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么做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孔子這種精神呢?

要做到不恥下問,首先應虛心求問 。學習知識沒有虛心求問的態度是不行的。精通文學的人不一定精通歷史,精通數學的人不一定精通物理,文理兼通者更是少見。學問是無邊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年輕,可能缺少老年人的經驗;如果你年老,可能缺少年輕人的敏感。任何領域都有許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識,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只要你虛心就可以發現你要學的東西,也只有你虛心才能學到你要學的東西。所以,不恥下問要從虛心的治學態度開始。

要做到不恥下問,就要勤於求問 。聰明的人知道多問就會增長知識。諸葛亮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從古至今人們無不佩服他的聰明才智。然而他的智慧很多都來源於他經常地向下屬和百姓請教。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篇《與群下教》的文章,其中講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復,曠闕損余……”意思是說: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為了匯集大家的才智來做好工作。如果只考慮個人的地位得失,不敢向下級求教,那么缺點和損失就會越來越多。在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裡,只有勤學、勤問,才能不斷積累知識,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適應時代的需要。

要做到不恥下問,還要善於求問。古人把求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字之書”另一類是“無字之書”。所謂“有字之書”即書本上的知識,“無字之書”是社會知識。社會知識就是我們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獲取的知識。在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想學到知識,就要會看、會聽、會想、會問。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要領和竅門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但只要我們善於向有實踐經驗的人求問,便能學到許多有用的知識。

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讚頌。春秋時代衛國大夫孔圉死後,衛國國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諡號——“文”。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孔圉也有錯誤,不應給予這么高的評價,於是去問孔子,孔圉為什麼能稱為“文”呢?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意思是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聰明靈敏,經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且不認為羞恥,所以國君賜給他一個“文”的諡號。古人尚能如此,我們更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

不恥下問議論文700字篇3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裡讀《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這本書,我讀了以後,覺得受益非淺。特別是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格言,對我的教育意義最大。

這個格言後面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時大文學家。一次,他寫了一篇文章,對自己的文章十分滿意。後來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議把“德”字改成“風”字,這樣做既可以與前邊的“雲山”、“江水”相呼應,並且更有韻味。范仲淹覺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見。經過這個故事,更可說明,當自己有了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應當不恥下問,向人多請教。無論是誰,只要有學問,都該去向他們請教。

我平時就沒有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點。正因為這樣,我還失敗過呢。記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奧數題,做著做著,一道題把我給難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還是一邊思索,一邊在草稿紙上比劃著名:“一定要把這道題給解出來。”大約過了十分鐘,突然媽媽回來了,看到我正在做題,就不打擾我了,可又看見我愁眉苦臉,問我:“怎么了,解不出來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嗎?”“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還是沒有把那道奧術題給解開。媽媽又走了過來,看了看那道題,思索了一會兒,“我知道了!”媽媽說道。她把那道題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訴了我,我這才豁然開朗。還有一次,我記得我畫了一幅畫,自己認為畫的很不錯,就得意洋洋地拿給愛畫畫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後說:“畫得真好,我還畫不出這樣的畫呢!”我高興地笑了,妹妹也高興地笑了。妹妹又仔細地看,她說:“哥哥,你好象有一處地方畫錯了。”“哪裡?我看看。”我說。妹妹指著畫說:“你畫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風,這可是牛頭不對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妹妹你真仔細啊,你可以做評畫專家了。”我讚嘆著。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大有收穫。我以後一定改正這個缺點,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我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使自己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