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議論文1000字左右作文

讀書是一種幸福,讓人增長知識,使人明白道理,給人益處多多,這種幸福別無取代。接下來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有關關於讀書的議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於讀書的議論文優秀作文

三毛說:“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可書本是不能談節儉的。我的分分秒秒吝於分給他人,卻樂於花費在閱讀,這是我的自私和浪費,而且沒有解釋,不但沒有解釋,甚至更心安理得”。我喜歡這句話,是因為這樣一位作家,道出了她讀書的真諦,而年青的我們,就應該是這樣。

古人早就說過,書籍之多,浩如煙海,人生不過百年之間,又有幾年太幼稚,還有幾年或幾十年太糊塗,讀書的好時光沒有多少,其中最好的時光——十歲,二十歲左右,再荒廢掉,因此,讀書太少,也就不奇了。我們年青,正處在一個迷茫彷徨的階段,雖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和希望,卻不知該如何走進她,不知道該怎樣踏入社會。而生活在這個時代,正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充實的知識儲備。畢竟歷史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如今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閉塞狀態已被打開,新需要的是全才,是建多識廣、博覽群書的人才。

竹外一青燈,殘書伴古廳。清風明月夜下的燈下閒讀,素來為文人的一大雅趣,既讀之,必有所思所感,於是便有閒適中的書話。儘管讀書人面對“危急存亡之秋”,然每有聞雞起舞者,但“悠然見南山式”的人亦復不少。我們可以從書中感受到空靈、清幽、雅致、精妙,沒有些許戰鬥的號角,所以才有了那句“讀書本是一種心靈活動,向來算為清高”之說。

讀盡天下書,乃是人生一件極大的賞心樂事,那些優秀的書籍,給與我們的東西,不是單純的知識,也不是瞬間即逝的刺激,而是生存的自信和合做人必備的才能和勇氣,並喚醒我們的心靈,使人對成功堅定信念。書籍並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移交給我們,而是促使我們內在的東西噴湧出來,也就使我們青春更有活力、更有魅力。因而高爾基形象地將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過程,稱為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論語》中也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言外之意也告訴我們,先讀書不思考也許能使平庸之輩知識豐富,但不能使他們頭腦清醒。

讀書,別說自己度過了,要說讀懂了。有些人能夠汲取到書中的精華,而有些人生來只會吸收書中的毒素。所以,讀書之餘,也應掌握一種方法。培根說,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了他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類心的讀;還有不多的幾部分書則應全讀,勤讀,而且用心的讀。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然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而這些正是我們需要通航四又缺少的,常聽人隨口說,拓荒的白話寫得順口,丁亞民只是才情,卻沒有心平靜氣的想一想,這一群群文字工作者,私底下年了多少書,天下萬事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當然,讀書之外,那份生來的敏銳和直覺卻是天生的,強求不得,苦讀亦不得。

書是昨天的記載,今天的鏡子,明天的見證。行萬里路,究不若讀萬卷書之需要,知識無涯,而生命有限,用功讀書開始要早,現在不努力,更待何時?

關於讀書的議論文例文

經典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它不僅給我美的享受,還給予我心智的啟迪,情操的陶冶。在我的成長之路上,古詩總是伴隨著我。

記得我四歲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本帶圖畫的《唐詩五十首》。每天吃完晚飯,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坐在陽台的護欄上,津津有味地聽媽媽給我讀詩、講詩,那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六 歲上國小了,從此每個學期我們都會學四首以上的古詩,在老師的傳授下,我不僅能將《春曉》、《村居》等古詩倒背如流,還能準確無誤地解釋其中的含義。經過 這樣幾年的鍛鍊,培養了我對古詩濃厚的興趣。我更喜歡古詩了,吟頌古詩的同時仿佛回到了歷史悠久的古代,見到了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李白、賀知章、白居易、杜 牧……《望天門山》、《絕句》、《題西林壁》,這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不僅使我領略了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刻、蘇軾的豪放,我還在那一讀、一誦、一寫之 間,體會到了中華文字的奇妙和古詩的博大精深、包蘊萬千,從中領悟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飯桌上,看著堂妹將飯粒撒了一桌,我的腦海立即浮現 出 農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辛勤耕作的情況,不禁脫口而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夜深人靜,看著月亮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暉,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吟誦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佳句;每次春遊前,看著媽媽早早起床,為我精心泡製三明治的背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會縈繞在我的心 頭,低吟淺唱,像一股涓涓細流在心裡靜靜地流淌。

假日,我漫步在田間的小道上,流連於迷人的風景區,攀行在巍峨的高山上,無時不讓我感受 到 詩的腳步!不是嗎?身處大自然,哪一處的情,哪一處的景,沒有詩的韻味?哪一處的山,哪一處的水,沒有詩的哲理?當我泛舟河源萬綠湖,欣賞美如畫卷的湖景 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詩句;當我置身清遠天子山瀑布前,感受著水霧撲面而來時,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 河落九天”的絕句會躍然眼前;當我面對亞龍灣波瀾壯闊的大海,觀賞日出日落的美景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名會震 撼著我的心靈,催我奮勇前進……

這就是古詩的魅力,這就是古詩的內涵,它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人,教育人,有利於我們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古詩是我永恆的益友,我會緊緊地握著它的手,謹記它的教誨,默誦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成長的道路上勇敢向前。

關於讀書的議論文精彩範文

品一個人,就是在讀一本書。”可是,人易品,書,就不一定了。大千世界,書也有很多,可是,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既省時,又能保質保量的讀完一本書呢?

一 分年齡段看書

人的心智成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那么我們所看的書,也應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我認為,處於六歲以下的兒童應多選擇兒童童話和寓言故事等。處於六到十五歲的青少年應多讀一些勵志故事,名著讀物如《巴黎聖母院》、《三國演義》、《項鍊》……根據不同年齡層的區分,我們能夠有計畫性的吸取當前所需要的知識,及時的拓展知識面。

二 讀書時養成良好的習慣

愛讀書的人,在讀書時,都會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做筆記。所謂的做筆記,不是簡簡單單的抄寫好句子或是鉤鉤畫畫,而是當對於文章有感悟時,寫一些自己的感受評價,我們也稱為“讀後感”。別看這只是一個輕微的舉動,但這樣可以讓我們對於文章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更深層的理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讀書時,總會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註和感想,所以他對文章的理解和看法的角度也會比常人更獨特,因此我們更應該養成讀書隨時隨地做筆記的好習慣。

三 反覆讀一本書

有的同學說,他一個星期就能啃一本書,說真的,以這樣的速度來看,他每個月能看不少的書,讀的書也應該很多了,但是我不知道他對這些書究竟消化了多少?我提倡同學們反覆讀一本書,第一遍讀是掌握大概內容,第二遍讀是具體理解,第三遍讀是從深層角度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每次重讀一遍書,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多讀一次,多一些想法。

四 愛護我們所讀的書

老舍先生的書柜上的書總是新新的,就像剛買一樣,他說書也是有生命的。的確,書是有靈氣的。一個真心愛讀書的人,確實視書為命,他會十分愛惜自己的書。一個愛讀書的人讀了十年的書就像一個不珍惜書的人讀了一天的書。很多人習慣,讀書讀到一半時如果有事,就會把書角折起來,等到下次有時間時再看。這樣的舉動其實是非常不文明的。大家知道嗎?在美國的圖書館,讀書時都需要戴上手套,避免把書弄黑,且每個進圖書館的人都會自己帶上一個書籤。然而在中國,在圖書館裡,很多人不僅不用書籤,甚至還在書上亂寫亂畫,這樣的對比,實在是太明顯了。

讀書的方法很多,因人而異,我不能強求所有的人都能遵循以上的方法,但是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愛上讀書。因為——讀書,使人修身養性;讀書,可以增長見識;讀書,使人提高閱讀能力……

讓書香之氣濃濃的瀰漫在我們四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