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作文勵志素材整理

寫議論文沒有材料就會出現人們常說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的情形,寫的議論文也只能是泛泛而談,空話連篇,理論找不到依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議論文作文勵志素材,供大家分享。

高中議論文作文勵志素材:名人事例

1.海明威和他的“硬漢形象”

美國作家海明威是一個極具進取精神的硬漢子。他曾嘗試吃過蚯蚓、蜥蜴,在墨西哥鬥牛場亮過相,闖蕩過非洲的原始森林,兩次世界大戰都上了戰場。

第世界大戰時,19歲的他見一義大利士兵負傷,便冒著奧軍的炮火上去搶救,結果自己也被炸傷了腿,但他仍背著傷員頑強前進。突然間,炮擊停止,探照燈大亮,海明威終於回到陣地。原來是他的英勇行為感動了奧軍將領,下令放他過去。

作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過莎士比亞,“幹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湯達打在地上說胡話。決心下定,就得奮力拚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納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不服氣,匆匆寫了一部小說要超過人家,反遭失敗。倔強的海明威爬起來再乾,終於寫出了小說《老人與海》,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他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寫下了一句響噹噹的名言佳句:“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敗的,只要我們心中有目標,有信念。即使過程艱幸,最終也能有所收穫。

話題:“成功的曲折”“永不言敗”

2.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

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分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岳飛的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岳飛為榜樣,堅決抵抗。

話題:“國難見忠心”“國家與個人”“忠君與愛國”

3.成功就夠了

以下是一個人一生的簡歷:5歲時,他父親就去世了;14歲時,他從學校輟學,開始了流浪生活;16歲時,他謊報年齡參了軍,而軍旅生活也是處處不順心;18歲時,他娶了個媳婦,可只過了幾個月,媳婦就變賣了他所有的財產逃回了娘家;他曾通過函授學習法律,可不久又放棄了;後來,他賣過保險,賣過輪胎,還經營過一條渡船,開過一家加油站,但都失敗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館的主廚和洗瓶師,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館,他又失業了;時光飛逝,眼看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而他仍一無所有。65歲那年,郵遞員給他送來了他的第一份社會保險支票,他用這105美元保險金創辦了自己的一份嶄新的事業;88歲高齡時,他的事業終於大獲成功。

他,就是窗體頂端窗體底端肯德基創始人——哈倫德·山德士!

分析:一輩子都在追求中,只要機會,你就會成功;如果你放棄追求,再多的機會,你都不會成功。

話題:“挫折是一筆財富”“困境與成功”

4.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分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話題:“責任”“愛國”

5.宋慶齡的執著

宋慶齡自1920xx年開始追隨孫中山,致力於中國革命事業,謀求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護法運動(1920xx年)、國民大革命(1924—1920xx年)、國共對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解放戰爭(1945—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幸福而殫精竭慮,英勇奮鬥,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宋慶齡因此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沒有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宋慶齡能七十年如一日為祖國的解放和富強而殫精竭慮嗎?

話題:“忠貞”“持之以恆”

高中議論文作文勵志素材:優美段落

( 1 ) 人生,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是一種精神的超然,是生命的升華。

( 2 ) 人生,想達到一定的高度,你必須不斷攀登,排除肉體上的折磨,不論腰酸背疼,不論手腳無力,不論大腦一片混亂,整理好自己,卸下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一步步地向上,登台階,爬山領。也許一路上的風景五彩斑斕,夠你細細觀賞,觸動靈感,解除疲憊,信心十足,力爭高峰。

( 3 ) 幸福其實就在一念之間,當我們看淡了一件事,不去爭論是非與得失時,只去感受擁有的經過,就是幸福。人活著,第一要緊的事情就是要有眼光。有了眼光,並相應確定應該為之努力的目的和目標,工作就會出現樂趣,這樣才有希望最終成為一個事業和生活的成功者,生命就會豐富多彩。

( 4 ) 真實的絕境不等同於希望的幻滅,心靈的潰乏才是真正的絕境。荒涼沙洲上無數旅人的骸骨,難道那些生還者是生命的奇蹟嗎?當身處逆境,奮鬥和停滯交通,若我們的思想也因膽怯和消極逐漸磨滅話,那就只有被迫推向失敗的邊緣。他們一定會想:“沒有退路更無出路,一切隨命吧!”就這樣茫然同成功的路口轉彎墜入失敗的谷底,正如小舟隨波逐流,最終被狂浪擊翻,葬身大海。

( 5 ) 每個生命,唯有通過接納自己,與自己攜手共進,越來越好,而永遠無法超越自己。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脫離自己,獨自上路。所有的存在,都是建立在自己與自己關係和諧存在的基礎之上。

( 6 ) 在風中跌倒,感謝風的提醒;在愛中流淚,感謝擁有這份愛。痛苦的意義不在於痛苦的記憶,而在於指引快樂的方向。佛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放棄,而是放下……

( 7 ) 希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生活在是美好的,過程是艱難的;人生是美好的,道路是荊棘的。美好中透著淒涼,淒涼中夾雜是無奈,無奈中似乎又呈現一絲希望。

( 8 ) 適當的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我們想抓住的東西太多,抓住了就捨不得放下。你能擁有的畢竟是有限的,放不下就是一種失去。人生的經歷,是故事。人生的意義,是感動。人生的傷痕,是放棄。人生的失敗,是懦弱。人生的成功,是堅持。人生的快樂,是關懷。人生的幸福,是分享。人生的歸宿,是樸素。

( 9 ) 全世界暫停,你不要讓那個喜歡你的人撕心裂肺地為你哭那么,因為你能把他傷害到那個樣子的機會只有。那次以後你就從不可或缺的人變成可有可無的人了。

( 10 ) 始終會來,千萬別太著急,如果你失去了耐心,就會失去更多。該走過的路總是要走過的,從來不要認為你走錯了路,哪怕最後轉了一個大彎。這條路上你看到的風景總是特屬於你自己的,沒有人能奪走它

高中議論文作文勵志素材:名人勵志故事

瞿秋白從容就義篇1

1920xx年6月18日,敵三十六師師部兵衛森嚴,一派肅殺之氣。早八點,師特務連長廖祥光走進囚室,向瞿秋白同志出示槍決命令。秋白同志正在伏案揮筆寫詩,他一邊手不停揮,一邊鎮靜地說; "人生有小休息,也有大休息;今後我要大休息了。"接著振筆疾書,把詩寫完,並附跋語。然後正衣履,隨廖祥光到閩西長汀中山公園涼亭前拍照。至亭前,已見韭菜四碟,美酒一瓮,便獨坐其上,自斟自飲,距笑自若,神色無異。食畢,出中山公園,在匪兵刀槍密布的環護下,漫步走向刑場。

刑場是羅漢嶺下蛇王宮側的一塊草坪,距中山公園二華里。秋白同志手挾香菸,顧盼自如,緩緩而行。沿途用俄語唱《國際歌》,並唱《紅軍歌》,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口號。到達刑場後,他盤膝坐在草坪上,對劊子手微笑點頭說: "此地很好!"飲彈灑血,從容就義,年僅三十六歲。

鄭成功四抗父命篇2

民族英雄鄭成功四抗父母不肯投降的趣事廣為人知。他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大漢奸,南明之時,朝廷兵權操縱在他手裡,清廷以閩粵總督的官職為誘餌,他就心有所動。一天他把兒子鄭成功找來,講了自己的心思。當時才二十三歲的鄭成功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有一顆愛國忠心,他對父親的叛變行為十分震驚,他耐心地勸說父親;清廷一向,背信棄義,我們如今地處福建有險可守,抗清地利人和,中興大明並非毫無希望;即使失敗,有史可法為榜樣,也要名垂青史。但鄭芝龍迷戀清廷的高官厚祿,執意投降。鄭成功當夜逃走,決心抗清到底。他在給父親的信中說: "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父教子以貳。"

鄭芝龍投降清廷了,然而家財沒有保住,妻子田川氏(鄭成功生母)被清兵姦污,自縊身死。鄭芝龍有此國恨家仇而不思圖報,反而為了保全性命,在清廷的指使、配合下三次寫信勸兒子投降,都遭到嚴辭拒絕。

第三次勸降時,鄭芝龍派鄭成功最喜歡的弟弟鄭渡,陪伺清廷的欽差大臣去勸降。這一次清廷出價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應將福州、泉州、漳州、興化四府的土地撥給鄭成功管轄,鄭渡到廈門,一見哥哥就痛哭不已,懇求哥哥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鄭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絞,更覺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對不起天地良心,會成為民族罪人。於是他堅定地說; "我要的不是個人的富貴,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國的山河。父親賣國求榮,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幾十萬軍民流血犧牲,至今萬人唾罵!"他還勸弟弟到杭州祭掃岳墓,當岳飛而不當秦檜。後來,鄭成功進軍台灣,趕跑荷蘭侵略者,使台灣回歸祖國。

魯迅棄醫就文篇3

魯迅是我國現代的著名文學家,可是他當年在日本留學時,起初選擇的並不是文學,而是醫學專業。是什麼原因促使魯迅先生棄醫就文的呢?-德育名人小故事

魯迅(188l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深為災難深重的祖國命運擔憂。1920xx年,二十一歲的魯迅東渡日本,尋求救國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東京弘文書院補習日語。此間他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思想十分活躍,並積極參加反清活動,和當時以反清為目的、在東京組成的革命團體"光復會"的一些成員發生聯繫。1920xx年9月,魯迅按照其通過醫學救國的理想,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他學習極為刻苦認真,深受他的老師藤野先生的讚許。

但是,魯迅沒有想到,他學習成績優異,竟會引起一些日本學生的嫉妒。在這些日本學生眼裡,中國留學生是"低能兒",是不能取得好成績的。他們甚至認為,魯迅所以每回考試都是好成績,是因為老師把考題透露給了他。--他們看不起中國留學生,這使魯迅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刺激。

1920xx年學校里發生的另一件事,給魯迅的刺激更大:一次上細菌課後放映紀錄片,內容是宣傳日本軍國主義所謂戰績的。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侵略者槍殺,而周圍觀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國人。當時,看這部影片舶只有魯迅一個是中國人。看完影片之後,大家拍手歡呼。這影片、這掌聲都深深地刺痛了魯迅,他在數月內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為此曾一個人走進深山裡放聲悲歌。他翻來覆去的苦苦思索:為什麼有人對自己的同胞被殺害而無動於衷?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由此,他毅然棄醫從文(儘管他在醫學上的學業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筆喚起中國人覺醒的道路。

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摯的熱愛,促使魯迅做出了棄醫從文的抉擇,這一抉擇使中國乃至世界文壇更增添了若許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