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漢字危機議論文

漢字承載著歷史記憶。書寫漢字是感受中華文明和藝術精神的通道。但是,現在的漢字書寫面臨斷流的危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拯救漢字危機的議論文,僅供參考。

拯救漢字危機議論文篇一

近日,在歌唱類選秀節目被叫停調整之後,《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兩檔文化類節目橫空出世。節目本著“拯救漢字危機”、“領略漢字之美”的理念,引起越來越多的觀眾注意。而“‘癩蛤蟆’難倒七成人”、“成人漢字書寫低能”的話題,引起人們反思。更有網友調侃,“難道將來,寫漢字會成為一種絕活?”在討論和吐槽中,恰恰說明了國人意識到自己已陷入一種“漢字危機”。

提筆忘字,都是鍵盤惹的禍!記者近日從省教育廳獲悉,從今年秋季起,我省中國小每周書法課不能少於一個課時。專家建議,在數碼時代,我們要儘量少抽“電子鴉片”,避免漢字成為“熟悉的陌生人”,努力打好這場“漢字保衛戰”。

據悉,此次我省對書法課教材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出了明確規定。而為解決書法師資難題,從20xx年起,省教育廳將建立河南省中國小書法教師培訓基地,並持續開展書法教育省級骨幹教師培訓。

從打字回歸手寫:書法教育的價值在哪兒?

23歲的公務員小鄭,小時候學過硬筆書法行書。他說:“國小學的都是工工整整的楷書,到了中學記筆記速度慢,媽媽就給我報了個書法興趣班學行書,行書中有很多連筆和簡化筆畫的書寫,學了之後對中學的學習很有幫助。寫字速度加快,我不但上課時筆記記得又快又全,語文考試時時間也總是很充裕。”

拯救漢字危機議論文篇二

光明網做了一件好事,它的“漢字書寫調查”,用確鑿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85.20%的被調查者認為,全民漢字書寫水平在下降。這是壞訊息,也有好訊息。高達96.4%的被調查者認為,“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瑰寶,決不能放棄”。

堪憂的是現實,欣慰的是情感。

漢字承載著歷史記憶。書寫漢字是感受中華文明和藝術精神的通道。但是,現在的漢字書寫面臨斷流的危機。我們在焦慮:決不能放棄書法這門藝術的文化情感,能否改變“全民漢字書寫水平在下降”的事實。

漢字書寫下滑的原因

漢字書寫在20世紀急速滑向低谷,分析起來,緣由種種。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質文明發達之後,導致兩波“換筆潮”,悄悄改變了我們的書寫傳統。

第一波是傳統的毛筆換為自來水筆、原子筆、鉛筆之類的“硬筆”。20世紀50年代普及國民教育,“硬筆”也普及開來。這波換筆,雖然筆已變種,但終究還是筆,漢字還要一筆一筆寫出來,“書寫”傳統猶在。

第二波換筆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起初是計算機普及,繼而網路覆蓋,以往日常筆寫之事被計算機取代。這一次以“機”換“筆”,連“書寫”動作也換掉了。漢字書寫的靈巧動作簡化為兩種簡單垂直的操作:鍵盤上的“敲”,滑鼠上的“點”,字型檔里的漢字就蹦出來,省心又省力。

不論是被動裹挾還是主動順應,20世紀的兩次換筆,速度一次快過一次。處理文字的工具越來越進步,手段越來越便捷,效率越來越高。

當我們欣然陶醉科學技術之賜時,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的書寫能力正在退化,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傳統文化聯繫的紐帶正在斷裂。三千多年的漢字書寫,現在也成了“文化鄉愁”。

重視漢字書寫訓練,是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傳統,向來是從蒙學開始。西周學童(當時叫“國子”,限於貴族子弟)的教育,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六科,稱為“六藝”,這些科目,與今天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正相吻合。其中“書”這一科,包括漢字書寫訓練。此後,不論官學、私學,漢字書寫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科目,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古代的課吏、科舉制度,曾對漢字書寫教育、書法繁榮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1920xx年清朝取消科舉制度,書寫漢字主要依靠學校傳薪續火。

漢字書寫,首先是學,在老師、家長指導下學。照著字帖練習書寫,古人稱為“臨帖”,現在叫“練字”。練字是學生的每日功課,古人稱為“日課”,一本字帖需反覆練習,這也是“學而時習之”的學。

在練字的過程中,學會使用毛筆,學會書寫技巧,學會處理筆畫結構之間各種組合關係,把字寫得端正美觀,筆畫有力感,達到指揮如意的程度。這樣的能力,古人稱為“童子功”、“基本功”。古代很多大書家是以“功夫”著稱,漢朝的“草聖”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陳朝書家智永,登樓不下,學書四十餘年。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練字時,掌管記憶的腦前葉會特別活躍,所以,練字也是“練腦”,可以增強記憶力。

拯救漢字危機議論文篇三

隨著漢字聽寫類節目的熱播,我們遺忘漢字的種種窘境屢見不鮮,這種遺忘的速度令人咋舌的同時也令人反思。從公元前14世紀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到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小篆……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幾經變遷的簡體字,漢字以其特有的創造方式和表現形式,傳承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明。然而在二十一世紀,隨著電腦的出現與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書寫漢字似乎正面臨著一場嚴峻的挑戰,提筆忘字,正在成為青年人的一種普遍現象。

電腦的普及與廣泛使用,使得我們對漢字的認知要求越降越低,似乎可以只停留在讀音層面。為了迅速有效的表達,大量的成語被棄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好、很好、非常好”這類的直白、簡單的詞語。漢字的造型之美、音韻之美、結構之美正在被人們漸漸遺忘。

這就像是患了“弗蘭肯斯坦綜合徵”,為某個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創造一台機器,可機器造好之後,我們卻發現它有自己的主張,它不僅相當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且還能改變我們的思維習慣。

遺忘漢字的代價,是對傳統文化的陌生,是對書寫閱讀的思維方式的淡忘。遺忘之後的表現,卻是人們在思想上對技術的追求與依賴。如尼爾?波茲曼所說:“在這個世界裡,忽而是一個事件,忽而是另一個事件,這樣的事件突然冒出來,轉瞬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是一個難以把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培根闡述的進步理念已經被技術進步的概念取代了。我們的目的不是減少愚昧、迷信和苦難,而是讓我們自己去適應新技術的需要。”

網路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但給人心靈上所帶來的滿足感未必會超過以往。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能夠使人隨時進入網路世界,但同時也帶來了注意力的破碎化。現在人們通過網路,注意力可以隨時被打斷,以往的寫詩填詞式的專注,在當今的社會,再難呈現。

隨著電視、網路的發展,人們高呼“讀圖時代”的到來,但圖像式的思維方式,迫使成人把孩子式即刻滿足的需要和對後果漠不關心的接受方式視為正常。圖畫要求我們訴諸感情,而不是理智,它要求我們去感覺,而不是思考。而文字培養我們的,正是選擇、比較、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