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轉機議論文

危機給你帶來的是危機還是轉機,這是你面對的角度不同,所以你想在危機中看到轉機,就要勇敢的面對。永不低頭!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危機與轉機議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危機與轉機議論文篇1

據說,20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甘迺迪接見國民黨“大使”,討論“古巴危機”問題,順便問起“危機”這個詞用漢語怎么解釋。國民黨“大使”說:“在漢語裡,危機是兩個詞,危險和機會各出一個詞加起來,即危險就意味著機會。

”甘迺迪拍案叫絕,說“中華的文化太偉大了,能把兩個毫不相干的詞變成一個東西”。後來,他把古巴飛彈危機處理好了,提高了自身的威望。“危機不是壞事”的說法,也得以流傳開。

危機之所以有時能轉化為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被“逼上了梁山”,置之死地而後生。人們舒舒服服地過日子,遠不如在危機的情況下更能發奮。刺刀架在脖子上,全身的神經都會緊張起來,如果連命都豁出去了,倒很有可能拚死一搏而逃生。人們常說要自強不息、發奮圖強,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困難、壓力和挑戰,“奮”是不容易發出來的。當然,也有“乘人之危,伺機而動”的,儘管這有些“機會主義”之嫌,但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中,同樣不失為趁機發展壯大自己的有效辦法。

說起“危機就是轉機”,倒想起反其道而行之的另一句話,那就是預言家托夫勒所說的“轉機就是危機”。仔細玩味此言,也不無道理,而且歷史與現實中也不乏其例。1920xx年以美國股票崩盤為引子,造成了世界經濟大蕭條並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危機之中,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在德國得勢,墨索里尼用法西斯主義鞏固了自己的獨裁,日本天皇靠軍國主義啟動了帝國的侵略機器。這些在危機之中快速崛起的法西斯強盜,給世界帶來了罄竹難書的災難。還拿戰爭與和平來講,有人說戰爭是一種威脅,其實和平同樣也是一種威脅。面對戰爭爆發或即將爆發這樣的嚴重危機,全國上下都能奮發而起、同仇敵愾;而一旦轉入和平時期,隨著人們生活的安定、安逸,也就往往失去戰爭年代那種“精氣神”,於是新的更大的危險也就不請自來。換而言之,一場危機的轉機,就為下場危機埋下了隱患,就意味著另一場危機的開始,這不是“轉機就是危機”又是什麼?

我們感嘆古人造詞的良苦用心,也讚賞人們憧憬美好未來的良好願望,但“危險”與“機會”畢竟在時空方面存在著差異性,那種認為“危險”來了就等於“機會”到了的想法顯然有些片面,說到底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歷史經驗告訴人們,一個缺少憂患意識的民族,不可能走得很遠;一個缺少自悔意識的民族,很難有美好的明天;一個缺少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更不可能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危”與“機”沒有必然的聯繫,要真正化“危”為“機”、化“險”為“夷”,不僅需要智慧,需要艱苦卓絕的奮鬥,同樣需要自悔意識和憂患意識。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場危機,爆發突然,叫人猝不及防,必須“吃一塹,長一智”。但我們有些人卻偏偏是“好了傷疤忘了痛”。30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慘痛教訓,我們吸取了多少?值得反思。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劫難歸咎於天災,完全不可預測、不可抗逆。我們不能滿足於與唐山大地震的簡單比較,歷史在進步,而進步慢了就等於是退步。沒有質疑和反思,無以進步,而且還可能不斷重複慘痛的教訓。

誰都不希望危機臨頭,但總有避不過的災、躲不過的難。對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甚至每個人來說,既應當為贏取成功做努力,也得為應對危機做準備。這種準備可能是殘酷的,也可能畢生都不會發生,但卻是必要的。項羽就是沒有打敗仗的準備,才覺得愧對江東父老而自刎的;李自成也是沒有為失敗做準備,才進京三個月,便在清軍的反撲下一敗塗地。人人都希望幸運之神垂青自己,人人都幻想厄運中會出現奇蹟,但這只是一廂情願,倘若平時沒有準備,一旦危機降臨,悲劇就會發生,危機就不可能成為轉機。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破不立”,不破掉原來的舊的傳統,新的制度也建立不起來,“破”了之後“立”必須跟上。經濟學中有一個原理,叫做“創造性破壞”,即只有破壞原有經濟機制,方有可能創造新的經濟機制,否則就難有大的發展。危機是矛盾和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發,而避免危機再次發生最管用的辦法,就是有一套新的更加完善的制度機製作保證。如果一場危機被成功化解後,只是疼痛一陣、振作幾天,只是評功擺好、慶賀一番,缺乏戰略思維、長遠考慮,不去探求治本之策,那么下次危機的來臨也就不遠了。

危機與轉機議論文篇2

電影《20xx》讓人類更加清醒地審視了當今世界上離我們並不遙遠的危機,生態危機,經濟危機,道德危機,文化危機。當他人在面對這些危機惶恐時,我卻不以為然,甚至我還要開懷大笑,因為,我堅信,危機即是轉機。

危機即是轉機,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說:“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光明的時代,這是一個絕望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一個時代”。沒錯,我們看待這些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看,在看到表面之後,更要看到其中說影射出來的東西。

危機即是轉機,正是因為有了危機,在這個物競天擇的世界裡,萬物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有了來自各方面的危機,才能找到自己的弱點,從而為了彌補而進化,自然界中的仙人掌便是如此,他們也有寬大的葉子,但是在遭遇了乾旱之後,他們將自己的葉子變為針一般的粗細,減少水分的蒸發,以便更好的生存下去。人也是如此,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我們的先人才一步步的去創造,去突破智慧的巔峰,從而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危機即是轉機,正是因為有了危機,在這個道德逐漸淪喪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才有了一雙更為明亮的眼睛去辨別是非,去發現自己的不足,去改變自己的陋習,同時讓這個社會進步,因為在人與人之間強烈的對比下,我們才能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古人有云:“以水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正品行。”

危機即是轉機。正是因為有了危機,在這個世界政局不穩定的年代,我們的領導人才能回憶過去的苦難,去創造美好的未來。曾記否,正是有了鴉片攻破中國大門,才有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正是那盧溝橋邊的一聲槍響,才激起了人民抗爭的信念,正是日軍南京大屠殺所犯下的罪行,才喚醒了炎黃子孫沉睡千年的熱血,從那時開始,我們便知,落後就要挨打,由此,一輩又一輩學者將自己的熱血揮灑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所以才有現在的中國。

危機不僅僅是一種災難,更像是上帝對我們的考驗,度過了這次考驗,便會有不一樣的風景展現在我們面前,所以,我堅信危機就是轉機。

危機與轉機議論文篇3

目前,我們有些人確實多了幾分“安全感”,而少了幾分“危機感”。產生這種過分“安全感”的原因,雖然在乾我們有些人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國同世界的差距,沒有充分意識到今天經濟建設的緊迫性,但主要原因還在於人們長期吃國家“大鍋飯”,乾與不乾都有飯吃,乾好乾壞都照樣能領到薪水的制度所致。

中華民族若要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趕上、超過西方已開發國家,就要腳踏實地、拼搏進取,這就需要人們少一些“安全感”、多一些“危機感”。過分的“安全感”往往是危險的開始。

眾所周知,清王朝統治者由於“安全感”十足總以“大清帝國”自居,不思進取,不求發展,結果不僅沒安全起來,反而愈來愈危機,處處挨打,最後喪權辱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終至於走向滅亡。而“危機感”則往往能夠刺激人們的奮鬥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德國非常破敗、蕭條,然而,由於日本人、德國人深深感到本國同世界的巨大差距,懷著強烈的“危機感”為了大和民族、日爾曼民族的再度興起,努力苦幹、拼搏奮鬥,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成為世界強國,一躍趕上並超過了原先比它先進的英、法等國。過分“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進取,意志消退;而有些“危機感”常常能夠使人臥薪嘗膽、勵精圖治。

因此,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就有必要變“安全感”為“危機感”,使人們不要一味地“無憂無慮”下去,而要以革命加拚命的奮鬥精神,以腳踏實地、實幹苦幹的拼博勁頭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強盛。怎樣才能使人們從過分的“安全感”中過渡到具有幾分“危機感”呢?當前,三項制度的改革就是很好的措施。

誠然,在改革中將有一部分人失去“安全保證”,擔心乾不好工作沒有“飯”吃,擔心自己將要吃苦受累,擔心自己能力不足而被淘汰。這些擔心也不無必要。但是,如果不進行三項制度改革,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就必然受到影響。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世界,在我國進行三項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趨。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才能逐步縮小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才能趕上並超過資本主義,才能使中華民族真正“安全”起來。

中華民族歷來是不甘落後的民族。但願我們每箇中國人都懷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增幾分“危機感”",減幾分“安全感”,在自己的土地上,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使中華民族真正以東方巨人的雄姿巍然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