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

222班 李偉田

這也就是前兩年的事了。那次xx去歐洲訪問,為中歐關係的友好發展添加“潤滑劑”。卻不料在劍橋大學講座時遭遇了尷尬——一個歐洲青年將鞋子扔到了主席的腳邊。霎時全場寂靜。繼而響起了一片責罵聲。胡主席也愣了一下,接著笑了笑,按了按手掌。平息下聽眾激憤的情緒後,沉穩而有力地說:“相信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友好關係將進一步發展。”

這是怎樣的氣度!這是怎樣的人格魅力!

熱血的我們,曾為中國在國際上遭遇的一次次不公而義憤填膺。甚至不少青年想用自己的生命洗刷中國遭遇的恥辱。年輕的我們大多不明白,為什麼美國炸了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而我們卻對美國一忍再忍?為什麼台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為什麼南海的油田要讓他國開採?為什麼?..........

因為我們是傳承千年的文明古國,因為我們是近代沒落了的疆域遼闊的大國,因為我們還是為著民族復興而努力的開發中國家。

承受是中華文化兼容並包精神的要求。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特異的文化,各個國家在意識形態、外交政策等方面都有差異。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和我們意見一致。“君子和而不同”。承受講述的是文明古國博大的胸懷,詮釋的是靈魂的高度,述說的是大國的氣度。

承受是心懷天下的博愛。世界上並不是什麼事都是靠武力就能解決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帶來的必將是無數人妻離子散,帶走的必是無數血淚和靈魂。

承受是一種長遠目光的體現。正在復興的中國需要承受。我們需要更多的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改善人民生活,需要更多努力增強自身實力。因為歷史告誡我們:在國際上,有實力才有說話的權利。

近代,我們已經流了太多的血淚,如果不想歷史重演,我們唯有加強國家實力。然而,想建設好這箇中華民族共同的家卻並不容易。近代百年戰爭,留給我們的是一片殘破。我們的起點太低了。而且,再大的財富除以十三億就會變得很小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十三億也變得很大了。復興中華注定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團結起來,為中國建設奉獻最大的力量。同時也要求我們學會承受,為中國的建設營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我們不久就要走上建設祖國的崗位,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學好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祖國建設得更好,只有這樣,我們所有的承受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