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為何難封

李廣為何難封

李廣為何難封?用李廣自己的話說是,“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固命也!”,就是說命運不好。按漢文帝的話說是“惜乎!子不遇時!如命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也就是生不逢時。後來王勃乾脆說:“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也就是說李廣運氣不好,生命坎坷了。困惑啊困惑,難道這就是天意嗎?可是夷考其實,李廣其實就是一匹千里馬,只是未遇上他的伯樂罷了!

李廣為什麼是千里馬?第一,身先士卒,作戰勇敢。《史記》有載,有一次李廣軍隊,遇上左賢王四萬騎的大部隊,以小打大,以弱抗強,就算漢軍“死者過半”,可李廣仍是“意氣自如,益治軍”,所以“軍中自是服其勇也。”第二,才氣無雙,愛護士卒。他怎樣個才氣無雙法呢?先說才吧!史書記載他“善射”,也就是擅長於射箭。唐代詩人盧綸就說了“林外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林中。”大意是,李將軍有一次夜出巡邏,感覺林子有些動靜,疑是老虎,就引弓射了一箭。結果第二天士兵發現,箭已經穿進了巨石之中。這就是他的才,武才!再說氣吧!什麼氣?傲氣!剛正不啊、不畏權貴、一生磊落、不營私財!

韓愈說過:“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一個人有才能,而不被發掘重用,那也很正常。問題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這可是史上公認的明君啊!他們乍就當不了李廣的伯樂了呢?先說漢文帝吧!這個人重生產,輕打戰。這有時代的大背景,也有李廣的小毛病。大背景是漢初一直在打戰,打暴秦、打項羽、打諸侯、打諸呂,一直沒停過,所以漢文帝重生產而輕打戰,一直對匈奴忍氣吞聲,恐怕他也料到不是人家的對手,畢竟漢高祖劉邦就差點死在白登山。那李廣的小毛病呢?就是李廣還年輕,心高氣傲,情緒衝動。他一掌軍權,就在軍中殺了霸陵尉,只因那人說了一句風涼話,這不合法。後來匈奴士兵向他投降,他二話不說就殺了戰俘,這不合理。不合法加上不合法,就等於李廣這一將軍當得不合格了。所以後來景帝,學他老爸的那一套,重文不重武。等到漢武帝的時候,李廣已經老了,加上漢武帝對大舅子衛青和小外甥霍去病的關照,李廣也就更被冷落了。《史記》記載,當時匈奴有戰事,眾臣舉薦李廣,漢武帝拒絕的理由是“以為李廣老,數奇,勿令與之當單于”,也就是說“李廣,你老了,命又不好,可以回家種田了。”

千里馬有千里馬的毛病,伯樂有伯樂的短見。所以王勃就說了:“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伐明時?”但不管千里馬有千里馬的毛病也好,伯樂有伯樂的短見也罷,把命途坎坷歸咎於天意,肯定是不對的。項羽以八百人,潰圍逃出垓下,以二十八人進行東城一戰,慷慨悲歌,愴然涕下,“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殘暴,盡失民心,卻把戰敗歸咎於一句“天之亡我“,這不是很荒謬嗎?

在古代,不得志的人才,都喜歡為李廣嘆惋,灑終生不遇之淚,把十分之三的同情給了李廣,剩下十分之七的同情含蓄地留給自己,所以大家都喜歡把責任推給天意,也就不能理解了。不過,“天意炯然,我自獨行,天地雖不容我,心安即是歸處”,這樣的禪機倒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所以,“桃李不言,自下成蹊”的道理,恐怕諸位比我還要明白吧!

XX年1月2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