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重點作文

高一時,學妹拿著國中的數學書,讓我勾畫重點。記得她那學期將要學習的是“負數運算”,涉及到的知識框架十分嚴密,當時看看學妹的數學教材,實在不知道從何下手,只好說:其實都是重點,要好好學,這是打基礎的階段。

今天在看鈡叔河先生的《過去的大學》時,了解到過去的北京大學(大概還是京師大學堂的時候吧),就已經開始時興勾畫重點了。學生上課的時候看看雜書,期末了看看講義,“幸運”的話,老師會給學生一個重點範圍,學生是省力氣了。但究竟學問長了多少,存乎疑問。

最近也在思考,為何北大在那個年代能夠大師雲集。我想與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有極大關係的。

做學問,有博雅之家,也有專攻一方之士。這是個人的風格,無關對錯。更多情況是,針對一個“重點”,苦心經營數十載,更易獲得成就。特別是針對文史科目,沒有豐厚的積澱與鑽研精神,是不可能獲得深入的體悟的。當然,這裡的“鑽研”也是相對的,只要與宏旨相關,皆屬鑽研學問之列;甚至飯後的散步,也可以成為啟發靈感的手段。

做學問,固然不能面面俱到,固然需要重點攻克。但這與“勾畫重點”差異極大。做學問選擇的重點,是主動思索,甚至皓首窮經,尋得的“真問題”。而學生時代勾畫重點的做法,是在眾多的“真問題”中,挑揀應試條目,而不是為了增長學養,這樣做的後果是減損掉自身的積極性。

大數學家陳省身強調了“自動的能力”的重要性,即:人需要有自主性。

而過分地依賴於老師勾畫重點,便將自身的學習精神拋棄掉了,將探索未知領域的執著勁頭消解掉了。逐漸地,這些依賴於老師劃重點的學生,將會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當生活中沒有人為之勾畫重點的時候,將不知所措。

我們國家的學生,為何能夠在少年時代領先於很多國家的學生?我認為,這不是學生的勝利,而是學生背後的“智囊團”——老師——的勝利,代價就是,少年少了許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導致諾貝爾科學獎鮮有光顧華人。即便聊聊的幾個,也多是國外體制下,大展手腳的人士。同時,我國少年的“早慧”,往往是以犧牲興趣為代價的。少年,應當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綠茵場上奔跑,在夜深樓高處吟詩作賦。而真正又有多少人敢於突破社會的緊箍咒呢?

以上論及了學術上的“真重點”,與建構知識體系時偷工減料的“偽重點”的區別。

“重點”是需要需找的,而尋找重點的正當性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尋找重點的目的。目的是否純正,也是康德意義上“善”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