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王妍方

看完巴黎聖母院,內心的感受頗多,不論是對卡西莫多的感動也好,還是對艾斯米蘭達的惋惜也好,還有對主教克洛德的深深地同情。

一開始的時候,看《巴黎聖母院》這本書里有很長的部分是在寫教堂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就很乾脆的跳過了,直到看完都不知道究竟是為什麼會有這么一大段和劇情似乎毫不相干的存在。直到了解了雨果寫它的寫作背景,才突然出現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當時正是法國大革命的高潮時期,人們思想很激進,有推倒過去一切的傾向,破舊的教堂也面臨被夷為平地的命運。於是就有人請雨果為挽救教堂出力,所以他寫下了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用來強調教堂是巴黎的歷史核心,小說中對於巴黎和教堂長篇累牘的描述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並且文章中的卡西莫多也為教堂帶來了靈性,使之永恆。文中副主教克洛德所說的,這個會毀掉那個,也正是雨果對古老建築命運的哀嘆。

看完《巴黎聖母院》之後,書中的每一個人都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還是想主要說說主教克洛德,因為雨果給他的形象塑造的有太多的令我感觸的地方。

一直以來,似乎大家對主教的印象都不太好,我想,這有很大的誤解。對於克洛德絕對不是很輕易就可以下結論的,千萬不能就說他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心理扭曲的壞人之類的,細細的讀克洛德的經歷,可以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很優秀的人,至少是在遇見艾斯米蘭達之前。在那之前他是一個無可指責的君子,他自幼學習拉丁文,很小的時候就在一流的神學院做寄宿生,捧著經文和詞典長大,從不同其他學生一樣尋歡作樂,種種“劣跡”從來與他無緣。他出身不錯,但從未看不起學校中的窮學生們。他對學習的勤奮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到各個學校聽課,每次,最早來的,最認真地做筆記的那個人一定是他,在十六歲時便出類拔萃。之後,又一頭扎進教諭研究,攻讀了一本本的手諭錄,對中世紀這段有關的漫長,複雜,混亂的歷史了如指掌。在此之後,他又潛心攻讀醫學、自由藝術、希臘文、希伯來文。他完全就是一個榜樣,一個才華橫溢的神甫。

但是就在這時,命運拋給了他第一個不幸,他的父母在他19歲時死於瘟疫,留給他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弟弟。但或許這也是他的幸運。因為這個弟弟,讓他那個單純的心靈中有了一種極其美好的愛,他竭盡所能關愛他的弟弟。而且,出於為他弟弟積德的想法,還有他的同情心,他收養了被人厭棄的卡西莫多。克洛德教他說話,讀書、寫字、保護他,最後,還讓他得到了敲鐘人的職位。另外,他還教導吟遊詩人格蘭古瓦。總之,他的行為,沒有哪一樣是不優秀的。但他的不幸才只是剛剛開始。他所熱愛的弟弟非但沒有成為像他一樣出色之人,反而,成了出名的淘氣鬼。他痛心疾首地收到來自各種人的告狀信。而他所熱愛的科學在中世紀少得可憐,僅有的科學中還摻雜著神學的影子。如此好學的他,在窮盡了這僅有的“科學”之後,便啃起“禁果”。他研究鍊金術,他有著聰明的頭腦,但,宗教、教會、愚昧……一切是他的科學,永遠不會有結果。他不斷學習,又不斷否定自己所學,找不到任何出路。這個博學的神甫,在看到古登堡印刷機的產物時,便於感到了宗教的末日。而他從小就被扼殺的,那種人性中固有的欲望,也在膨脹著,隨時,可能從冷冰凍的祭壇上掙脫。他愛他的弟弟,卻無法幫他;他愛他的科學,卻又無法相信它;他愛他的宗教,卻又不得不承認宗教的脆弱。

就在這時,他看見了艾斯米蘭達,愛上她。克洛德是很愛艾斯米蘭達的,甚至超過卡西莫多。

他對艾斯米蘭達的愛,其實也是很單純的。但很熾烈,不,是及其熾熱。所以才會有“如果我得不到她,那么誰也別想得到她”的想法。雖說愛需要付出,要從你所愛之人的歡樂里得到歡樂,但他不可能明白這些。讓他明白什麼是愛,太勉強了。因為,他的命運是怎樣的悲慘啊:從來沒有一個人愛過他。父母死了,弟弟只會讓他傷心,卡西莫多對他的感情只能叫感激。巴黎的市民們?僅僅是怕他罷了。而且,從來沒有一個人告訴他什麼是愛,從小在教堂里的生活早就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人間的愛,總不都和天主經上所寫的是一樣的。這樣一個人,一個充滿不幸和矛盾的人,一個不承認自己是男人的神甫,突然愛上了這樣一個女人,他僅僅是有這樣一個幼稚到傻,單純的“邪惡”念頭,已經是夠好的了。

愛情,放在他身上,這樣一個悲傷憂鬱的人身上,只能使他痛苦,讓他毀滅。

在絞架前,他對艾斯米蘭達說:“我將決定你的生死,你將決定我靈魂的去向”時,我深深地感受到宗教是怎樣的壓抑人性,這一切都在克洛德身上到達了極致。當他看著艾斯米蘭達受刑,只能用刀子捅自己的時候,在地牢里痛哭的告白而她叫著菲比斯的時侯,在絞架前站著哭泣,用異乎尋常的溫柔語氣乞求艾斯米蘭達的同情,她卻說“你是殺人犯”的時候,我只能深深的同情他,同情這個殘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