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4則

讀書心得1

看到一則小故事,內容是,一個小孩生病,醫生為他開了四副非常昂貴的藥,孩子才吃了一副就好了。看到這裡,不由為孩子感到高興,他能早日康復,多虧了醫生。然而,故事中,孩子的母親卻非但不感激,還抱怨起來:“這醫生一定是藉機詐財!根本沒必要吃這么貴的藥,要吃也用不著這么多服。”

有人常在該感恩的時候抱怨,所以就算再幸運的是,在某人眼中依然糟糕。

這讓我想起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幅漫畫。一個人在祈求上帝保佑,豈料,剛站起身來,就被一塊石子砸中。那個人又傷心又氣憤:“上帝你為什麼不保佑我?!”這時,又有兩塊石子滾到那人腳邊,那人憤怒地回頭,猛然發現,上帝正用自己的身軀為那人擋起更多的石子。

這幅漫畫同樣給了我許多感觸。

當我們遇上不幸時,應該慶幸沒有遇上更大的不幸。當遇上幸運的事時,就更應該感恩,而不是抱怨。

會感恩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讀書心得2

這篇文章分成了四則故事。

其中一則是這樣的:一個男生去麵包店買白麵包,當素描時的“橡皮”用,不料,因為店員太過貼心,在麵包里塗了奶油,致使男生的素描作品全毀。

讀完整篇文章,我明白了,過度體貼,可以產生“意外的驚喜”,也可能產生“意外的傷害”。

比如說,我們逛街。當進入一家店鋪選購商品時,一些售貨員可能會自認為很體貼地跟在我們左右,為我們解說、推薦商品,但事實上我們會覺得很不自在,很煩,於是放下商品便走人。這名售貨員就是因為自己的過度體貼,而趕跑了客人。

但怎樣能夠做到體貼人,卻又不過度體貼人呢?

於是,我進入更深一步的思考。

要學會體貼別人,首先得理解別人。過度體貼別人的人就是不夠理解對方,所以過了這個度。

想要理解別人,就得會換位思考和有一定的溝通。如果那位賣麵包的小姐能和男生溝通一下,知道他買白麵包不是用來吃,就不會傷害到他。如果售貨員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他是顧客,他內心的感受會是怎樣,也許業績會大大地提升。

看來學會怎樣體貼別人,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啊!

讀書心得3

(我看的)這篇文章的題目叫“挨打的哲學”,挨打也有哲學?

我連忙低頭看。

有兩個頑皮的兄弟,闖了禍,要挨打。大哥挨打時哭得最凶,事後卻根本看不出挨了打。小弟挨打時只輕輕地哼,卻渾身青一條,紫一塊。

再往下看:孩子的媽媽說:“你可別看他小(小弟),脾氣可倔得很!把藤條打裂了,他都不討饒,站得直挺挺的,連腰都不彎。哪像大哥,一藤條打下去,就哭得滿地打滾……”

原來如此!

媽媽打孩子,目的在於給孩子一個教訓。

大哥態度軟,媽媽的火氣一下就消了,當然打得輕。小弟態度硬,媽媽的目的沒達到,並且火氣難消,便打得厲害。

對呀!當我們做錯事情,想請求原諒時,往往姿態放得越低,就越容易得到寬恕。因為沒有人能夠接受高高在上的“道歉”。

所以說,粗壯的大樹容易被積雪壓斷,而柔韌的小樹能輕易地抖落積雪。

做人也一樣,要有彈性,不可太硬。

讀書心得4

一名中學生將他寫的一篇小說讀給作家聽,作家問:“結束了嗎?”學生以為作家還想聽下去,立刻靈感噴發,構思敘述下去。

事後,那作家說:“其實你早應收尾了,何必再畫蛇添足?你缺少當作家的決斷。”

而另一位作家聽說後,反而驚呼:“你的反應如此迅捷,想像力如此豐富,正是當作家的料!”

這個故事我看了許多次,仍未膩。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最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沒有絕對的對於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

對待別人看法的問題,我很小就開始思考。

同一篇文章,一個老師給滿分,而另一個老師給零分。因為他們的看法不同。那位給你作文滿分的老師,是因為你作文中體現的想法與他一致,使他有種遇見知己的認同感。但這不表明你的作文絕對是最好的,只是從那位老師的角度來看而已。相反,給你零分的老師,可能是因為他的想法與你的相差太遠,那種不認同感,使他皺起眉頭。

評論,始終是評論,它們本質上是改變不了什麼。只要你不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保持自己獨特的想法,就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