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擾是非啼笑百態——讀《啼笑姻緣》有感

很早就拜讀過張恨水先生的《啼笑姻緣》,但也只是囫圇吞棗式的通讀一遍。隨著胡兵袁立主演的電視劇《啼笑姻緣》的熱播,張恨水先生的《啼笑姻緣》也鏇即備受關注,變得炙手可熱起來。我也趁著這一風潮將這本書又細細的品讀了一遍。《啼笑姻緣》是張恨水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寫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年人情感和戀愛的故事。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樹來北京讀書,而圍繞著樊家樹,有三位女孩分別喜歡上了這位有為青年。她們分別是貧民女子、唱大鼓書的藝人沈鳳喜,部長的千金何麗娜和一位走江湖賣藝的俠女關秀姑。就是在這一男三女之間發生了一連串的故事,演繹了一場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無情最是黃金物,變盡天下兒女心。張恨水的《啼笑姻緣》我想就是圍繞這個主線寫的吧。這個故事給人一種很淒涼的感覺。是看過一次不願再看第二次的那種淒涼。故事中的家樹,是我所不認同的。一個公子哥兒似的學生,竟然為了一個唱大鼓的鳳喜,主動承擔其所有家用,並租新宅,送鳳喜上女子學校。雖然這是出於一種對鳳喜的愛,但在我看來,猶如時下有錢人養“金絲雀”一樣。關於鳳喜,前面可以說是福從天降,後面卻是禍從天降。由於家樹的出現,她不必去天橋上唱大鼓,搖身一變成女學生。由於那個老將軍的出現,她搖身一變為將軍夫人。福兮?禍兮?老將軍買走了她的一切,包括生命。而鳳喜換得了一時的榮華富貴。但最終因老將軍的喜怒無常,鞭抽鳳喜,使此精神分裂。真是一步錯終生錯!從一個方面來說,這一切都是鳳喜自身造成的,她如果不貪財,結局一定不會如此。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女,一天掙一塊錢就是非常幸福的事了,突然一個人威逼利誘要娶她,她能不動心嗎?再說,她自身處的環境,讓她根本沒有智慧分析嫁給老將軍的利害關係,因為擺在她面前的就是一堆錢,錢擋住了她的眼睛,唉!鳳喜是個悲劇人物,造成她的悲劇有其時代背景,但最主要的是她自身智慧問題。裡面我最喜歡的人物便是關秀姑兩父女。可惜秀姑兩父女全部死了,秀姑是喜歡家樹的,但他們是兩種人,永遠只能是平行線。麗娜和家樹結為夫婦了,這個夫婦後來應該是很幸福吧,麗娜是喜歡家樹的,而家樹是喜歡鳳喜的,麗娜恰好同鳳喜差不多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縱觀全書,張恨水先生筆下的家樹是個接受新思想的知識青年,具有扶貧濟弱的正義感,同時對人體貼入微,自然引起三個女子的傾心。樊家樹和沈鳳喜產生過真正的愛情,就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他們身份地位的差距注定這段愛情的悲劇結局。鳳喜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唱大鼓書的女子,後來背叛家樹與劉將軍結婚,從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她對金錢與地位的愛慕,倘若樊家樹是一個落魄的窮書生那結果又將怎樣呢?至於關秀姑,有很多時候對樊家樹的感情是單方面的,後以姐弟了結了這段感情倒還算圓滿。何麗娜作為小說的主人公之一,最終與樊家樹走到了一起。儘管何麗娜是一個西式生活的富家女,和家樹的性情、生活方式大有不同,但自從他們見面我便覺得他們才是最合適的一對。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想,或許是像現實中的有些愛情一樣不需要理由。經歷種種曲折,樊家樹與何麗娜倒也算“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時所有的命運悲劇都積澱為他們對生活的深度思考。樊家樹悲劇式生活中的愜意愛情讓人啼笑皆非,更會讓他自己啼笑皆非。對於這樣的愛情我們就更難以定論了,此時我不由想起了一句話:“緣分天注定”。我想張恨水先生之所以將本書定名為《啼笑姻緣》也是對人間姻緣的無可奈何的一聲苦笑吧!一場簡單的多角戀為什麼有這么大的魅力?為什麼能夠被一遍一遍的改編,並且老有觀眾在看,在討論,它的魅力何在?同樣是一男三女,為什麼別人寫的故事就流傳不下去呢?  我覺得是因為張恨水先生的這一男三女並沒有流於低俗,而是擔負了很重的文化含量。一場啼笑姻緣也將張先生的文學功底展示的淋漓盡致。書中所有有關感情、心理的表達都是用暗示的手法傳遞給讀者的。對話語動作的裝束,都需要讀者細細的去揣測,去想像,仿佛一座內置機關的遊樂園,貌似普通,實則其樂無窮。比如從劉將軍在牌桌上故意放牌給鳳喜,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劉將軍深諳像鳳喜這種出身貧窮,長相嬌美的女人的心理。於是他對鳳喜軟硬兼施,最後成功的娶了她。《啼笑》的結局並不是一個十足的悲劇,相反,家屬也中有了門當戶對,才子佳人的婚姻。但看罷全書,總能感覺到一種內心深處的悲涼。讓人不忍觸度第二遍。或許這正是對人生的無奈和不忍面對吧。電視劇將張先生的本意篡改的面目全非。 而袁立也將沈鳳喜完全演成了一個認人欺負的單純孩子,令我汗顏,的確,鳳喜與家樹有愛,但這愛在鳳喜的金錢地位觀看來遠輕的多。胡兵版的樊家樹則怎么看怎么是個紈絝子弟……但作為影視劇來說,帥哥美女,迎合大眾口味,盈利,這就夠了。這一點,電視劇《啼笑姻緣》無疑做得相當好。一場書中的啼笑因緣結束了,但是這場鬧劇在現實中還會重複上演多少次?當喜怒哀樂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剩下的還有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