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讀後感

生活中的你我,是眠還是醒?是否遺失了那把至關重要的鑰匙?

起床後拉開窗簾,一切有如昨日,陽光照進的角度絲毫不差,風吹過臉龐,身邊的窗簾揚起同樣的弧度。我很快洗漱穿戴完畢,之後去往學校,兩點一線,機械地聽課、做筆記、做題,每日如此。如果不記日記,我自己並不能分辨每日間的差別。若將每天的動作拍攝下來再和前一日比較,差不多能夠重疊在一起。

“我“購物、做飯做菜、打掃衛生、照料孩子,覺得這些是非常簡單的習慣,切斷大腦與身體的聯繫,身體也能運轉自如,按動這邊的按鈕,拉動那邊的拉手,設定時間,一再重複。

我是普通的中學生,而”我“則是《眠》這本書中平凡的家庭主婦。”我“上學時喜愛讀書,省吃儉用拿攢下的錢買書看;我考試努力取得好成績,只為了得到買書的獎勵。”我“成年後總為生活中的雜事煩擾,即使有時間,卻再也不能靜下來好好讀書;我進入中學後,無休止的課業讓我沒有時間讀書。我與《眠》中的“我”不約而同,因為生活中的事情被迫放棄了這點愛好。

讀《眠》的時候,我想:究竟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或者說生活中的我們都有這樣的煩擾?我與書中的主人公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我們生活的中心沒有一絲相同,是處於不同社會中沒有聯繫的人,但我們的生活卻何其相似,我們都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們做這些事真的是我們想要這樣嗎?《眠》的作者是日本的村上春樹。書中他是以自述的口吻講了這一個略顯荒誕的故事。我們也許都曾經茫然四顧,心中一片荒蕪,因為我們追尋不到回答這些疑問的鑰匙,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認為作者自己在故事中給了自己答案,但我仍然不能明白,直到我也遇到了失眠。

書中的主人公用17夜無眠的時間重拾了自己多年沒有繼續的愛好——讀書,她日以繼夜的讀,胸無雜念。當我失眠而在此捧起課業之外的書時,我感到無比的滿足和喜悅。我與書中的人促膝交談,我沉進了書中的世界無法自拔。在那段時間裡,只能聽見鍾嘀嗒嘀嗒地緩慢走著,腦中就像被按下了一個開關,仿佛退離了喧囂的人群,遠離拉那種機械而茫然的生活方式,變得無比清醒。這時,我才明白了《眠》中那17夜的讀書,那是一種尋找,尋找丟失的那把鑰匙,讀書是從前的愛好,我將它尋回,如同找回了未曾被人們規定過,侵蝕過的真正的自己,而打開那扇“真正自己”大門的鑰匙我也已找到,那把鑰匙叫做“清醒”。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做許多自己不喜歡的事,為符合人們的觀念、父母的期望而走上一條既定的道路,但在途中,不可以因為道路的限定就此渾渾噩噩,我們仍會遇到選擇,只有保持“清醒”,我們才能掌控生活,改變生活,明白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並為之而努力,擺脫人生中初始人們賦予我們的枷鎖。《眠》讓我找到了“清醒”,讀書就是閱讀人生。

評:生命里總會有那么一個時刻,我們會突然發覺周而復始的穩定生活中,缺少了真正的活力,因為我們遠離了自己。這個時期有的人在20歲,有的人在30歲,有的人在60歲,而15歲的你就讀了村上春樹,就清醒地意識到了這點,這是多么幸運的事。你在書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是讀書人最喜悅的事。不過,介於村上春樹過於悲觀的人生基調,還是不要過於沉溺於他的作品中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