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作文:讀《誰動了我的乳酪》有感

我們所常見的,天悶熱後往往會下陣雨,這次被要求寫讀後感就是在政治上需要我們這批語文老師也來下一場清涼的雨,好給這天解解暑氣。我極願意落一滴,不知落不落得下。

為了明白義烏本地的精神文化,我循著徵文的要求瀏覽了關於“雞毛換糖再出發,解放思想不停步”的相關新聞和討論,也為此買了《誰動了我的乳酪》這冊小故事書。只是翻完後,心裡難受,因為我想不明白小矮人唧唧怎么能這么單純地勇敢去闖,如在童話夢境般。

小故事的主角,一眼明了:唧唧。主題也是:通過改變自我,克服恐懼,你最終將得到更多更好的乳酪。文中設定的場景較精細地模仿了生活,譬如探險發現的乳酪c站,哼哼圍繞著乳酪c站建起了自己社交圈,唧唧也搬小家在它的附近,唧唧在離開乳酪c站後尋找食物的第一段時間內很是受挫等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常見的情況,是經過藝術處理的真實。作者是美國的一位醫學博士,曾拿過心理學學士學位,所以,他筆端下的心理描寫也很突出,細細讀去,挺有道理的。只可惜,小故事的西方背景太濃厚了些。

中國雖然面臨著國際化地球村的衝擊,歷史文化的被褥卻還在捂著這群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乳酪c站被發現時,中國小矮人也會瘋狂地去奪食,但中國小矮人不會迅速心安理得地去接受這個現實,他們會想:這哪裡來的?天上哪裡有掉餡餅的好事喔!先警惕著,讓第一個人先去嘗嘗是否有毒,確定可食後,集體再討論如何分這些乳酪,同時如何利用這些乳酪作為乾糧繼續去尋找新乳酪。而當乳酪c站空空如也時,中國小矮人也不會像哼哼那樣子抱怨不已,甚至咆哮:“誰動了我的乳酪!”,最後漲紅了臉,聲嘶力竭地喊道:“這不公平!”中國小矮人會在最短時間內做出轉變的決定,像唧唧那樣子的,已算是受情緒束縛較深,轉變動作慢的人了。總之,中國小矮人,有自己的一套應對變化的行動方案和心理調節方法。箇中細微,非中國人不能懂。唯有一點可以老實說:憂患意識深。故中國普通人最渴求的莫過於在一方安寧的土地上築一個溫暖的窩,至於其它個人價值的實現,都要以此為基礎才能行得通。

你讓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主動打破自己安逸的小家生活到外面去闖蕩,實在很難。當年,雞毛換糖的出現不也是因為農民被逼得無路可走了麽?!正如網友“牧野漢子”在論壇上說:“當年我去雞毛換糖,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田地少,養不了很多的人;二是政策不好,大鍋飯人人吃不飽。”所以他們冒著被批“投機倒把”的危險,天微微亮,就幾人相約外出以小物品(針線包、鈕扣等,主要是糖)換雞毛,其中以廿三里人居多。在外漂泊,少則十來天,多則長達一兩個月。現在社會安寧,如果一個得了舊村改造好處的中國人希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家,過平靜的生活,逛逛公園,收收房租,不求工作上鋒芒畢露,這樣子的人,是不是就會被嘲笑為“頑固不化”的哼哼呢?如果他歷過苦難歲月,已經老了呢?

我輩未曾經歷雞毛換糖的艱苦歲月,很難想像當時的惡劣環境和人們在多么無奈的環境下產生了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只隱約覺著那是個物質精神都貧乏的時代。老人們因此養成了一個節儉的良好習慣,到了他們的子輩,一部分人富起來了,因文化修養跟不上,財富竟愈加凸顯了他們的貧窮。孫輩,即我輩,按正常發展應該是在補充精神文化養分的時候了。卻有一批人,因為父輩沒有富起來,當下的處境愈發的艱難了。沒有一定庫存的乳酪,若想要尋求更大的乳酪,簡直寸步難行。而有了經濟上的庫存乳酪,想要尋求精神上的乳酪卻不得更顯得殘忍。

我輩普通人想尋求的乳酪是一種閒淡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時間、空間和愛好,不求富與貴,只求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社會穩步前行,問題逐一暴露然後被解決,在社會這缸水裡,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種乳酪,存在嗎?

這幾年來,公務員考試競爭之激烈,可謂悲慘。同學生聊起這個話題時,曾有學生說自己好好讀書,以後也考公務員,不辜負父母的期望。而班上很多同學也說只希望以後找份穩定的工作就好了。連小小年紀的國中生都在擔憂這個問題了,可見當下社會競爭之殘酷。越是殘酷,越會激發出雞毛換糖的精神,這種生存規則在義烏是不必教的。

現在的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安穩的生活,而不是隨著這時代的浪潮翻來覆去。若此,父輩們有這種庇佑的觀念,又如何忍心放自己的子女到一片冒著硝煙的戰場上去拼殺呢?父輩的護犢之心在苦難後的甘甜上漸漸開了花,而且愈開愈旺了,文化的界限真是難以突破!通常情況下,美國的小唧唧總是比中國的小唧唧更早一步去尋求迷宮中的乳酪。父輩保護我們,我們愛護下一輩,如此,雞毛換糖的艱苦奮鬥精神被逼得出來嗎?

此時,我在遐想:阿q若是看到唧唧在空想未來舔著不同口味乳酪時露出的微笑,會是什麼表情?祥林嫂苦苦尋求的乳酪為什麼總也找不到?我的乳酪可是每日收穫微笑?

寫畢,我發現,清涼雨沒落成,倒落了一滴酸雨,不過任務總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