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_陽春三月羅就苑

《六位教育家》讀後感

這本書介紹的六位教育家,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葉聖陶、陳鶴琴、舒新城。這六個人,都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對中國教育有過重要影響的人物。其共同特點是:都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都愛國又非常重視西方現代教育理論的引進,都認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養,都反對知識的灌輸和現代科舉制度……

在6人中,以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葉聖陶知名度較高,而陳鶴琴、舒新城則較少為人所知。陳鶴琴先生是留美碩士,回國以後擔任了東南大學教授兼教務主任,建國以後還擔任過南京師範學院院長,江蘇省政府主席等職。他是中國兒童教育的先驅。但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與陳鶴琴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格格不入。他倡導的教育是立人,要把孩子培養成“有骨氣、有獨立人格、有現代思想和科學精神的人”。在應試教育為通行制度的情況下,學校和家庭都難以奉此為圭臬。因此,陳先生不彰顯於教育史,不為人所知也就不奇怪了。舒新城先生雖是《辭海》主編,但隨著《辭海》的更新換代,現在知道他的讀者也不多了。他在學校推廣道爾頓制的經歷,則更是知者寥寥。現代教育起源於歐美,我國的大學制度就是直接從歐美搬過來的。由於有了重視創造力和學生身心成長的基本觀念,當時的中國曾出現過許多十分優秀的大學。在此觀念下創辦的中學、國小,也更符合孩子的身心成長與性情發育。而現行的教育制度,實際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怪物。分數似乎成為了教育的唯一追求,至於孩子不同發育時期的不同特性,對於不同知識的偏好,情商的建立,人格的成長,都被升學所擠壓,在行政權力掌控學校,學校缺乏自主權且升學率為唯一標準的情況下,教育體制改革一直停滯不前。因此,傅斯年當年所提倡的教育獨立,根除教育腐敗,及其堅持的三大教育理念,潘光旦所推崇的自由主義教育觀念,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民主教育都被棄若敝屣,葉聖陶先生對現行教育體制多方批評,也不過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從幼稚園開始到大學的教育制度,充斥著以填鴨式灌輸知識的功利。

這些年來,知識和人才雖然受到重視,但是理重文輕的狀況並沒有真正改變。比如,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所謂知識和人才,主要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至於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則往往被視為“無用”。又比如,在每年的高考中,理工類高校的招生人數往往是文史類的好幾倍,而考文史專業類的則往往是被人們認為是功課較差的學生。再比如,自從頒布九年制義務教育法之後,許多普通中學不得不改為職業中學,這樣一來,原本是基礎的文史課程,在那裡就成了陪襯。當然,邵先生文中所說的在現行語文、歷史教材中,還有許多“過時”的範文和“偽造的史實”,也是一個明證。

人文教育的最大功能,就在於保護人格尊嚴、倡導思想自由。這種教育不但要求學生擁有完整的知識和健康的體魄,還希望他們具有豐富的感情、堅強的意志、寬容的思想、獨立的精神。這對於中學生髮現自己的興趣、發展獨立的個性,以至於實現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都是非常必要的。相反,當人文教育被忽視的時候,把知識當作原料,把學生當作機器的“填鴨式”教育就在所難免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灌輸了許多知識,也只能把學生訓練成會說話奴隸、不會思考的工具。所以我認為,要救救孩子,要解決諸如教科書之類的問題,首先應該反思一下,教育界是否真正把人的培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葉聖陶認為,激發學生的內動力,要做到三點,一要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有滋有味地學”,讓學生“務必起勁,愉快”。二要“隨時宜注意減輕學生之依賴性”,培養他們的自動性,“須令學生自求得之”。三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內動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

葉聖陶說:“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明友’。”“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誡學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這正體現了“師生平等,面向全體學生”的現代教育觀念。

葉聖陶先生關於教師怎么講的精闢論述,就是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老師要“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然後暢講,印入更深。”“少講”“暢講”最後目的都是為了“用不著‘講’”。“學生入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複的事事物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

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科學論斷,體現了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他認為要使學生改變他們在學習中的被動地位,而處於主動地位,從而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當於討論會的主席,這跟後現代主義者威廉姆·多爾提出的教師應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一致的。主席可以啟發,可以引導,可以作總結,但不能代替與會者的發言,所以他的作用也就是主導。”探究學習就是要使學生從“教”到“不需要教”,讓學生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葉聖陶認為,學生是從各項訓練中,從各門功課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他們正確的世界觀的。葉聖陶強調“學作文先要學做人。”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重視德育,滲透人文教育。

葉聖陶先生也十分重視對學生的評價要重視德、智、體全面發展。葉聖陶認為,“咱們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就是要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社會裡生活的一切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