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百合花開》讀後感

昨天上午,閒來無事讀書時無意中讀到了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百合花開》。

讀完此文後,我被百合花倔強、頑強、堅忍、不屈、深沉和奮發向上努力開花的精神深深地感動和震撼了!就是這樣一株平凡的小小的百合,心中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身處逆境,不卑不亢,不自暴自棄,不隨波逐流。無論自己周圍的環境有多么的惡劣和不足,自己心中一直存著那個堅定的信念:我是花,不是野草!我最終一定會開花的!“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正是這份執著這種堅毅支撐著百合,這野百合最終如願以償開出了潔白美麗的花朵。這時候,野草與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幾十年後,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淨溫柔的一角。那裡,被人稱為“百合谷地”。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說得多好啊!多么看似平凡卻偉大的語言啊!想一想我們現代人,身在滾滾紅塵中,又有幾人能像百合一樣,潔身自好,孜孜不倦地追求著一種永不停滯的生命體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追求中去,不為周圍的那些誘惑、諷刺、挖苦和打擊所動,努力做著真實的自我,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直到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呢?我們難道不如一株小百合花嗎?它雖然只是一株野花,可是它知道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道理,它懂得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才會暗香盈袖!

我想,不論一個人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心中都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一定要用心去感受詩意般的生活,全心全意地付諸努力,默默開花,才有成功的可能和希望。因為,心中有花,才會開花啊!

文如其人。林清玄先生就是百合花般的人啊!林先生告誡我們: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這就是寄希望於我們這些世人:做人不要華而不實,只說不做;不要碌碌無為,更不要隨波逐流;做人還是要踏踏實實,要少說多做或者做了再說,做了也不說。你就是你,只要你是花,你想開花,你一定會開花;只要你是金子,放在哪兒都一樣會放光的! 

百合花開

(台灣)林清玄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里,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麼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

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

終於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的心裡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傢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

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偶爾也有飛過的蜂蝶鳥雀,它們也會勸百合不用那么努力開花:“在這斷崖邊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來欣賞呀!”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

這時候,野草與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後,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淨溫柔的一角。

那裡,被人稱為“百合谷地”。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