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作文1400字

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作文1400字(1)

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讀《文化苦旅》有感

一、學生讀後感

對於余秋雨,我很少讀他的文章,幾乎不了解他,只覺得他是個厚重的文人和學者,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膜拜者。

讀余秋雨的文章,就像品一杯很苦很濃的古老的茶。余秋雨是成功的,因為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像一片茶葉,我們一起被捲入這場漫漫無邊的文化苦旅。這場苦旅中,要歷經三大戰役——歷史、文化和精神,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主題 ——人文。

說到歷史,我會想到戰國七雄、楚漢爭霸、赤壁大戰……幾乎全是爭鬥中的輝煌歷程。而余秋雨讓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那些輝煌:他帶我們去古戰場舊址,從千萬年堆積的塵土中挖出千仞的骨骸,告訴我們——這就是命運。

余秋雨在書中以敦煌文獻流落外國為例,呼喚正在遺忘文化的人們的“個人財產”意識,他在《道士塔》一文中對那位王道士行為表現出的痛心疾首,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心情及想法,但我個人以為,大可不必如此。作者站在一個愛國文人的角度,抨擊道士的“骯髒”﹑愚昧。我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覺得道士的確愚昧,但並不至於“骯髒”——他並沒有進行拍賣,大賺一把。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是典型的中國小人物形象,是當時的國情所決定的,錯並不在道士。余秋雨也意識到當時的中國沒有安放幾卷經文的能力,他寫道:“別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裡?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只能讓他停住在沙漠裡,然後大哭一場。”讀到這裡,我和作者一樣無奈,心裡湧起一種苦澀的滋味。

不僅是文化的歸宿如此,人類的精神歸宿同樣是前景迷茫。精神賦予了藝術品生命。正如余秋雨寫道:“一堵壁畫前的唏噓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我們看到那些藝術結晶時,總在潛意識中尋找和自己內心相符的點點滴滴,因為找到了共通之出,感慨由心生。”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這裡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我相信人類精神的最終歸宿就是自由。可是人們常常在自由追尋的同時,用宗教束縛了自己的信仰。其實宗教信仰是一種文化,我們可以將對宗教的敬仰,用於自身。因而人類精神的歸宿是相信自我,把握信仰。

在自己的領域,抱著自己的信仰,相信自我,用自己的翅膀飛翔!

二、家長感言

余秋雨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定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就消失了大半。實踐是橫坐標,命運是縱坐標,歷史是軌跡給了我命運的解析式,也許會有新的軌道,但又有幾個人能逃脫歷史的魔力思想僅僅留在這一秒或下一秒?歷史的舞台上,人們出演著各式各樣的角色,往往還來不及謝幕,就被莫名其妙地淘汰了。如今在歷史書上的內容,總有一天——很遙遠很遙遠的一天,會被遺忘了

每一處古蹟,都會有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這些文字間情感,悲多於喜,讓人看了鬱鬱寡歡,不舒服。余秋雨形容文人“萎靡柔弱”,這大概是中國幾千年來燦爛文化的產物。在這塊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無處不貯存著文化內涵:余秋雨筆下的道士塔﹑莫高窟﹑柳公祠﹑鳴沙山……只要有人駐守過﹑飄泊過的地方,都在不知不覺中打上了文化烙印,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文化差異很大,同樣面對世界,有人把酒臨風,有人對月嘆息。必須承認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們的前輩可以在宮商羽中尋覓高山流水……我並不崇拜中國文化,因為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也常常會像做人一樣被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裹卷。

我想,這大概是余秋雨的文章所述的文化歸宿及精神歸宿吧!

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作文1400字(2)

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我倒背如流,到最近我才算真正領會了它的境界。

以前,我書雖讀得不少,但作文卻不怎么樣。每次考試都要扣到六分以上。那可能是因為還沒有“破萬卷”吧!

一年來我又開始大量閱讀書籍了,每一本書都細細體會,細細咀嚼。讀青山、讀藍天,我從中領會了大自然的奇異,萬物的自在;我讀社會、讀生活,我見識了人間的醜惡與善美、拼搏與收穫。自從“讀書破萬卷”後我驚奇的發現,我能通過書這扇窗戶,去讀老師、讀朋友、讀人生。我驚訝地發現:這世間本就是一本大書:奇異、美妙、憂傷、醜惡、善美,又蘊藏著豐富的知識源泉。人間的酸、甜、苦、辣,真實極了,燦爛極了。令我更開心的是從那以後我的作文水平越來越高。雖談不上文聲高手倒也能寫出好一些的文章了。的確,讀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充實了我肚子中的“墨水瓶”。使我由原來的“粗口成章”變成“出口成章”了。 

讀一本好書,就像乘上了一列遠行的列車,眼望著新奇的風景,心情是那么舒暢。有時,又像是面對著一位陌生又親切的朋友,聽著他波起浪迭的故事,被那種娓娓敘說的氣氛感動著,心情久久難能平靜。

讀書是享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有時辛酸,有時激憤,有時痛苦,有時快樂,有時我們就那么不知不覺地愛上了書中的人物,覺得她或他就是自己一個遙遠的親人,情不自禁地牽掛起這個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人物。就這樣,亦真亦幻、似遠似近,閱讀為生活又增添了別樣的內容。我們不知不覺間,走進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處。

對書籍的品味和領會充實了我們平凡的生活,眼界在開闊,精神在成長,對生活的認識和領悟在加深。你和那位也許永遠不能謀面的作者,有了一種精神牽連。他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你的朋友、你的精神上的親人。讀書使我增長知識,正因為有了書,我才知道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

正因為有了書,我才發現世界有這么多的故事,有這么多的人。我喜歡書中的內容,幽默的,悲傷的,悽美的······ 我愛讀書,讀書使我的人生充實而從容,悠閒而舒適,安靜而豐富,讀書使我快樂。

家長感言

我們從不強迫她去追求不可能的目標,只有一樣事時刻關注著,那就是培養她的閱讀習慣。習慣有時能決定一切。在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她的年齡喜好挑選適合她的書給她閱讀。在低齡階段有聲讀物是她每天最喜歡的節目,從聽兒童故事、看童話節目,有時還帶她去看戲曲舞台藝術,從小給她清晰的歷史脈絡,幫助她了解中國和世界的人文歷史。等到能自己讀書認字了,我們挑選了一些適合她的圖畫讀本,根據畫本的內容讓她展開想像,成為這本書的作者,把畫本下面的場景來解說並延伸。久而久之,她的邏輯思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語言的組織能力、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日益增長,為她今後的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品格的培養是親職教育最為重要的。孩子每星期能看完一本書,大量的信息會在她們腦海中永難磨滅。有了這些還不夠,家庭的環境也很重要,我和愛人也喜歡看書,只是個人的喜好不一,我喜歡看些雜文。雜文是大百科全書,是眾多人智慧的結晶,雜文是每位作家在他最富有激情的時刻所創作的,觀察充分,感悟清晰,分析深刻。通過閱讀我不僅增長了知識,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也不會感覺到拘謹,能清晰地給孩子傳遞人間的醜陋和美麗,讓她不多走彎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的興趣高昂。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慢慢學會了分辨善惡,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幫助她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大步向前。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知識對每個人來講是如影隨形,理想是動力,視野是胸懷,天道酬勤!為了自己,為了孩子,為了我們的家園,不妨多讀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