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史蒂芬·金的傳奇成長經歷,七歲的他因病長期休學在家,整天躺在床上看漫畫,吸引他廢寢忘食鑽讀、趕場的書籍和電影,幾無例外都是關於火星人、吸血鬼、殭屍、盜墓者、活死人、蛇發魔女、開膛手傑克……這類被教育人士視為“兒童不宜”的“低劣 ”作品,並且越血腥、越恐怖,越能讓他感到興奮滿足。我把這類書歸為“黑色小說”,在班裡通常建議是少量閱讀,膽小或情緒不佳者慎讀。在我看來,不同的書就像不同的菜,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讀的書是不同的。黑色小說這盤菜只對心理研究有一定的意義。 史蒂芬·金的這種經歷突破了我的認識,我逐漸認識到任何書給人造成的影響都是多元的,黑色小說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身心受損,也可能促進孩子某一方面的特殊發展。就像鴉片屬於毒品一樣,既可以讓人虛弱上癮,也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成為良好的藥品(止痛藥),為許多貧苦的人帶來經濟收益、改善生活一樣。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的改編獲得了好評,因為他尊重原著,情節、人物等的改編原著更加具有衝擊力,畫面感更強了。最有代表性的改編就是監獄長的命運,小說中監獄長是請辭回家,繼續享受他非法所得;電影中是被舉報最後自殺而死。這種改編增強了衝擊力,而且更加大快人心,彰顯懲惡揚善的主旨。類似的改編還有知道安迪被冤枉,知道真正殺人兇手的線索,代表安迪出獄希望的湯米,電影中是用灰色鏡頭被槍殺,而小說中則是被監獄長以轉到管理寬鬆而且周末還可以回家陪老婆孩子的監獄為代價,換取湯米的永遠閉嘴。小說與電影相比,更耐人尋味,提示的主題會更加深遠;電影則會考慮製造更多的情節衝突,讓畫面跌宕起伏,緊緊地抓住觀影者的心,一部電影如果放映的前五分鐘都沒抓住觀者的心,這部影片就會失敗。

再來看看《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一些經典台詞:

1。“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上學期,在和學生講《盤古開天地》這個成語故事時,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盤古,我們生活在一團迷霧裡,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所能了解和接觸的範圍中,這個範圍就像電影中的圍牆,這個圍牆在監獄裡的人看來是有形的,對於監獄外面的人來說,這堵牆又是無形的,比如國籍、宗教、文化背景、語言等都在影響我們探索世界,當我們的物質世界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元後,我們的內心世界是不是也變得更開放和更堅強了?

2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裡?”上帝無時不在,上帝無處不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天助自助者,情由心生,我們的心態、見識往往決定我們的能量強弱,決定我們的身外之物是豐盈還是匱乏。當我們身處因境時,每一個幫助你的人都是你的上帝。

3.“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肖申克的救贖》帶給人的啟示有很多,比如救贖的含義,尊嚴,人性,音樂等,但令我感受最深的則是“希望”,鳥兒有翅膀可以在天空飛翔,魚兒有鰭可以在水中漫遊,那我們人類何以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恐怕就要靠夢想和希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