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有感

日前的一個下午,在圖書館的一角發現了許多小人書,其中就有我兒時就看過高爾基的《童年》。

我翻開書頁,書中活靈活現的黑白畫面和一行行宋體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從而我的思緒也隨著字裡行間飄忽不定 ……

高爾基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在外謀生,高爾基寄住在外祖母家,由於家境窮困,高爾基只能一邊上學,一邊撿垃圾換錢給外祖母補貼家用;他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和鞋子,上學都是穿著他媽媽的鞋子和外祖母的棉外套,更沒有書包。就連學校的神父也嫌棄他窮買不起書本,同學們都嘲笑他,可是高爾基好學不倦的精神很使我們很感動。

時隔 30 多年再來細讀《童年》,兩種不同的感受;兒時的我只能粗略理解書中情節,僅僅對高爾基的遭遇深表同情;而今天的細讀,帶著政治背景去更深層理解書中本意,更了解高爾基偉大的人格魅力。時下孩子正好在學習關於高爾基的課文,把這書外借回家與孩子們分享未嘗不是件好事,好讓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們明白今天的生活幸福,珍惜幸福。感謝這書給我帶來一個美好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