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的感動—《湧上心頭的感動》讀後感

黎付榮

忙碌的工作和巨大的壓力,我越來越喜歡獨處,曾經一度沉溺於讀書習作,如今,看了很多文友的文章,愈加不敢動筆。特別是無意間將名家作品和文友的作品放在一起閱讀,他們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就是我無法到達的文化水準,這也許就是我懶動筆和不敢動筆的原因。

近日夜讀《楚雄日報》郭志安先生的散文《湧上心頭的感動》後,覺得讀其它幾篇文章便覺無味。我讀出該文的美感,它的美,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實”,文章的感情真實,內容充實,事例詳實。文中的幾件事情,都是常見之事,真實之事,但就這么幾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卻飽含著作者真摯的感情,一種至善至親的溫情,一種純之又純的親情。二是以“小”見“大”。平淡的文字背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認真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多人都忙於工作、忙於應酬、忙於利益,削尖腦袋,有縫就鑽、有空就擠,即便那些不屑於“鑽”和“擠”的人,也被繁雜的瑣事麻木了神經,麻木了情感,有幾個人能靜下心來享受生活,體味親情、友情。然而《湧上心頭的感動》這篇散文卻讓我們浮躁的心靈回到寧靜的港灣,如品一杯清茶。三是“形聚神凝”。整篇文章,不管是形式也好,內容也好,都深深地吸引著讀者。原因是文章形式和內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父與子情感交融,父親的親子愛子之情,兒子的天真、可愛、自信、堅持和理解,通篇都貫通了一個“情”字,使篇幅短小的文章增加了幾份凝練和厚重。四是文筆清鮮自然。語言通俗易懂,文筆自然,一氣呵成,沒有半點刻意雕琢的痕跡。

近年來,出現的作家越來越多,作品寥若晨星,值得認真去讀的作品卻很少。有的文章虛張聲勢、有的刻意雕琢,有的唬弄讀者。他們不是為功利寫作,就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完全發自內心熱愛文學、用心寫作的人少而又少。閱讀和寫作是陶冶心靈最好的生活姿態,大多數作家都是業餘的寫作者,至於審美取向如何,都取決於寫作者的文學修養。文如其人,讀郭志安先生的散文,如沐浴在春天的陽光里,心生暖意,又如棲身溪畔,清鮮舒暢。

詩歌是情感的濃縮,寫詩的人情感都比較豐富,這是我對詩歌和詩人最簡單的理解。郭志安先生是詩人,他的散文里也蘊含著詩歌精髓。但他的散文並非就是完美的,有時也會身不由己地陷入某種尷尬的寫作境地。但我還是期望他能更加關注農村、更加關注底層社會生活,寫出像《湧上心頭的感動》這樣感人的文章,讓社會多一些感動,少一些麻木,營造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