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女神像不是“女神”之人生的藝術化--讀《談美》有感

希臘女神像不是“女神”之人生的藝術化--讀《談美》有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在逐漸地變化,眾所謂的“女神”“男神”四起,人們的思想也愈來愈開放,殊不知,我們卻掉進了庸俗的陷阱。問眾人為何稱其為神,多數回答自然是“長得美”,單憑此理由出名的不是沒有,這充分的體現了某些國民對於美這個字的認識不全面。

通過閱讀《談美》,我初步的了解了什麼是美感的態度,美感是不帶意志,就是不帶占有欲的一種態度,具體來說就是在欣賞某一事物,脫離帶有實用意義的態度,所有思想與欲望都無法起作用。所以我們嘴中的稱讚那些神的“美”並不是由美感所引起的而是由快感,正如書中所說“英國十九世紀有一位學者叫做羅斯金,就曾經很坦白地告訴人說:‘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一座希臘女神像,有一位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一半美。’一個只能引起快感,一個是只能引起美感。這位學者的錯誤把英國姑娘的引誘性做“美”的標準,去測量藝術作品。

由此觀之,眾所謂的“美”是由人的最本能慾念引發的,就如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只不過是一種俗套的審美觀,這不是美的較高境界。

藝術是美的較高境界,我們如何去創造藝術之美呢?首先,我們要會欣賞藝術,這是前提。藝術創作講究“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此言一出,那些將藝術作品劃分為“主觀的”與“客觀”之理,就顯得蒼白無力了,“凡是主觀的作品都比同時是客觀的,凡是客觀的作品亦必同時是主觀的”。書中拿班婕妤的《怨歌行》舉例“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她在做這首詩時就不能同時在怨的情感中過活,她需暫時跳開切身的情景,看看它像什麼樣子,才能發現它像團扇。這就是主觀中的客觀即“超以象外”;書中還舉了七絕聖手的《長信怨》。“他以一位唐朝的男子來寫一位漢朝的女子,他的詩可以說是客觀的文學。但是他在作這首詩時一定要設身處地地想像班婕妤謫居長信宮的情況如何。”這就是客觀中的主觀,即“得其環中”。

正如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亦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詩、詞、歌、賦,都有其中的規則,如果超越了就四不像,若一味的遵循,則也難有大作,我們要在不變中尋找變化,即韻律的變換。

……

其實,藝術之理即為人生之理,人生中有許多要恪守的原則,我們不遵守就會不似則失其所以為人,我們過於遵守就趨於死板,似則失其所以為我。我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最後一章作者也提倡我們提高人生的境界,實現人生的藝術化,說的具體一點,藝術家有一種無法抵擋的執著,就如王荊公的“春風又綠江南”中的綠字,經過十幾次的修改才改為綠;藝術家還有一種赤子之心的純真。實現人生的藝術化,就是要追求一種嚴肅而又不失童真般的天真與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