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

作者: 田修華小說《三國演義》發生在東漢末年,那時朝廷政治腐敗,引發農民起義,群雄竟起,互相混戰,最終,由曹操之子曹丕創立魏國,劉備創立蜀國,孫權創立吳國。三國鼎立,最後,蜀國和吳國被魏國的司馬昭所滅,從此,三國便歸晉帝司馬炎。

《三國演義》這本書最精彩之處是用計,書中各種計謀無處不在,有我們熟知的空城計、反間計等。依靠計謀,咆哮一聲可以驚退敵人;明明城中什麼士兵都沒有,卻能嚇跑敵人;一封信可以拔除自己的眼中釘;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三國演義》裡面有許多戰役,其中“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拚鬥計謀的兩場戰役。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兵強馬壯,而曹操兵力很弱,曹操又挾天子令諸侯,封孫權為將軍,袁紹因此而憤怒,便起兵七十餘萬去攻打曹操,而曹操兵力只有七萬,明顯打不過袁紹。幸好袁紹不聽大臣的話,田豐獻了一計,袁紹不聽,反而將他關進牢里;許攸也提了建議,他也不聽,於是許攸便去投靠曹操。許攸對曹操說:“袁紹雖然兵多,如果沒了糧食,三天后必亂”於是讓曹操派兵扮成袁紹的士兵去接近袁紹的糧倉,去燒袁紹的糧食。曹操大喜,便照做了。結果袁軍糧食被燒光,軍心大亂,於是曹操勢如破竹,把袁軍殺個潰敗。袁紹很後悔沒有聽大家的話,不久便病死了。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逃到遼東,請求支援。郭嘉又用遺計定了遼東,使袁紹的兩個兒子被殺,於是,曹操便平定了袁勢力。

袁紹被滅,原先投靠袁紹的劉備便無處可去,只好投靠荊州劉表。曹操那時已經兵強馬壯,又欲收復中原,一統天下,便要去攻打劉備和孫權。劉備軍師諸葛亮說:“唯有和孫權聯手,才能抵抗曹操。” 於是便去東吳舌戰群儒。最終,孫權同意結盟,一起抵抗曹操。首先,諸葛亮草船借箭,弄了十萬支箭。周瑜又擔心從東吳逃走的水軍將領蔡瑁、張允會對自己造成隱患,便施反間計除了兩人。接著,用苦肉計讓黃蓋詐降在曹操軍中,打探訊息。後來,龐統建議曹操用連環戰船,諸葛亮就用火來燒。大家又擔心沒有東南風,於是諸葛亮又登台巧借東風。赤壁之戰便正式開始了。諸葛亮火攻把曹操的水軍燒得狼狽之極,哭爹喊娘,共折八十三萬大軍。最後曹操兵敗華容道,幸得關羽講義氣,在華容道處放了曹操。

在赤壁之戰後,三國便正式開始,原來被打得東奔西跑的劉備,但赤壁之戰以後,他便有了固定的地方。

從這兩場戰役可以看出,並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兵多不一定勝利,勝利的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打法才是最重要的。戰爭中實力很重要,計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