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死,是因為他的忠誠

伍子胥的死,是因為他的忠誠

---讀《史記》有感

在中國浩瀚無垠的宇宙長河裡,有多少剛正不阿的忠臣義士,曾發光發熱,為人民所喜愛,又有多少陰險狡詐的覆國奸臣,為人名所痛恨。但無論後世認為他們應該永垂不朽,還是遺臭萬年,他們一直活在我們心中。身為炎黃子孫,就更應該了解祖先豐富璀璨的歷史。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他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三過家門而不入”呢?而昏庸的紂王又是如何暴虐無道,終而自取滅亡的呢?忠言不膩的伍子胥,又是為什麼到死也不會忘記即將降臨的亡國恥辱呢?想了解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史記。前一段,我就讀了史記中的《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在吳國,他出謀劃策,輔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為相位,治理吳國,是吳國強大,功不可沒。他向吳王屢進忠言,卻遭到殺身之禍,表現了對吳王的忠誠。出身“三代忠良之家,卻成了最大的叛逆者,而這個最大的叛逆者,最終卻死與他的忠誠,真是個悖論呀!其中,伯嚭這個人令我印象深刻。伯嚭在朝雖身為宰相,但他卻是個卑鄙小人。他為了制伍子胥於死地,就不擇手段,在吳王面前誹謗伍子胥,其實,就是想借吳王之手,殺掉伍子胥。我又從“而吳王夫差卻以為已經降服了越國人,一心想著向北攻占齊國。”中體會到了吳王很貪心,也很固執,還沒有打敗越國人,有急匆匆的向齊國發起進攻。在伍子胥多次勸說下,仍採用伯嚭的戰術。並賜劍讓伍子胥自殺,伍子胥無奈的看著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搶去,仍堅毅地說:“我死了之後;你們要在我的墓地上種上梓樹,長大了,給他們做棺材;並把我的眼球挖出來掛在吳國國都東門上,我要親眼看看吳國怎樣滅亡!”說罷,便自剜而死了。我王的固執引得了一代忠良的死,真是可悲呀!所以,我們更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生活,有利於事業。決不能應為忠言逆耳就把別人的意見拒於千里之外,更不能壓制不同意見,乃至迫害提意見的人。否則一害自己,二害事業    ,就對沒有好結果。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國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些施之不正,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以說伍子胥的忠誠 無疑皓如日月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