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我的媽媽讀後感

看到黃蓓佳阿姨的《親親我的媽媽》,我就被粉色的“親親”兩字吸引,想像著這油墨書香里載滿的是一個又一個溫馨的畫面吧!帶著女孩溫情柔軟的心,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書本。

文字一行行在我眼前跳躍,與我的想像大相逕庭,甚至可以說背道而馳,文章居然是以一個悲慘淒涼的故事----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開頭。走進故事,我的眼淚奪眶而出,也許是我與弟弟同齡人的緣故,在陰霾的籠罩下,我揪著心陪伴著弟弟。車禍使文中的主人公弟弟失去了爸爸。走進父親的葬禮,他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媽媽,一個在他出生時就離他而去的媽媽,一個從照片上走下來的媽媽,一個患有抑鬱症的媽媽。接下來,母子從格格不入、從戒備緊張、從彼此的疏離,到慢慢地靠近、理解、融洽,直至最後母子的互相支持和鼓勵。這一個又一個看似平常卻蘊藏著驚天動地的日子裡,我感悟最多的就是愛。

兒子對母親的愛。他喜歡媽媽身上的味,“搬家鼠”、“撿破爛”、“玩垃圾”,就是因為那些東西上面有媽媽的味。表面上看這是弟弟對母愛的渴望,而背後更多的難道不是弟弟對媽媽的依戀、對媽媽的愛嗎?出於對媽媽的愛,弟弟幫助媽媽治療抑鬱症、幫助媽媽認清有著“兩張臉”的李輕鬆的真面目,幫助媽媽保住了工作,弟弟成了家裡媽媽可以依靠的男人。

母親對兒子的愛。也許一開始出於生分,媽媽不知道該怎樣傳遞愛。但那紙條中,像瑞士鐘錶一樣準確、精細的微波爐加熱時間;不會做家務卻能不怕麻煩為弟弟改變食譜;為弟弟默默治療自己的抑鬱症;為弟弟包紮傷口……這些不都是母愛最真實的寫照嗎?不都是媽媽在冷的背後藏著的對弟弟的熱嗎?

還有父愛。“想吃清蒸的還是爆炒的”,這是絮叨中瑣碎的愛;在危急關頭,用自己的大手救下弟弟,自己卻……這又是何等的大愛呀!還有外婆對孫子的愛、姑媽對侄子的愛……無數的愛匯成海,所以弟弟說自己是一條被海水包圍的魚,四周都是溫暖和幸運。讀到這裡,我再看封面,心裡有暖暖的感覺。

合上書,文中的弟弟浮現在我眼前。他非常懂得感恩,而生活比他優越的我們並不懂得。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接受這種關愛,並且認為是理所當然。有時稍不順心,還會怨天尤人。這個時候,我建議您也讀一讀這本書,相信您會有感動的心跳。

前幾天,媽媽幫我買了一本黃蓓佳寫的《親親我的媽媽》。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男孩,叫趙安迪,被別人叫做弟弟。他的爸爸因為一場車禍而離開了人間,被一個叫媽媽的陌生人帶走了。接下來的幾年,弟弟跟著媽媽去了個陌生的地方,在那裡認識了一個喜歡咬指甲的男孩—張小晨、眼鏡店老闆衛東平。弟弟終於搞清楚媽媽和爸爸的關係,差不多每天都要問:“我媽媽為什麼要離開我和爸爸?” “媽媽為什麼不要我們?”弟弟把爸爸的生日記住了,可媽媽舒一眉卻忘記了,後來媽媽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後,兩人在一起快快樂樂地生活著。

這本書是有關單親家庭孩子成長的小說。原來單親家庭的小孩是很脆弱的。笑嘻嘻的單親小孩,面具下面,或許隱藏著一顆破碎、傷感的心。弟弟雖然不喜歡媽媽的做法,但弟弟心裡還是很關心、很喜歡媽媽的。因為媽媽始終還是自己最最親愛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