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三篇

篇1:《三國演義》讀後感

寒假裡,我閱讀了一本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我幫助非常大,使我領略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增長見識,提高修養。

《三國演義》名著成書於明清時期,語言古雅,篇幅較長,作者是羅貫中。其中兩回章節對我印象最深刻,是第十六回和第二十五回。

第十六回主要是講周瑜叫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只說要三天。退堂後,諸葛亮問魯肅借了一些稻草和一些小船。到了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請魯肅一起上船,這時,天氣霧蒙蒙的,它們開往曹營。曹營的士兵看見有船,就射船上的稻草人,兩面射完,霧也散了,船就開走了。我們要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妙算,這樣才會有進步。

第二十五回是講關羽有一次在戰場上打仗,曹操見關羽只穿了護心甲,就叫兩百名弓箭手一起放箭,射中了關羽的右臂。回到營里,關平把那皮箭拔下來,一看竟然是支毒箭。過了一天,他碰見了神醫華佗,華佗說明了自己的來意,跟關平一起去營里。他們到了營外也跟關羽說明了來意,進了去。他看了看關羽的右臂,說:“這隻手必須刮掉骨頭上的毒,要幫自己的身體好起來。”關羽卻說自己不怕痛,華佗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切開關羽的肉,輕輕地刮著骨頭,關羽卻還笑眯眯的,還跟馬良下棋。毒刮掉了,再把傷口縫好。關羽立刻下令給華佗一百兩黃金,華佗卻不肯要,關羽只好把金子收了回去。我們要學習關羽那堅強、不怕痛的精神,還要學習華佗那治病不收錢的品格。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知道了別人有好的地方我們要學習,這樣才會越來越棒。

篇2:《三國演義》讀後感

暑假閒來無事,讀完了厚厚的〈〈三國演義〉〉,沒想到還對蜀、吳、魏三國大大地感慨了一把,特別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蜀國的劉備:他曾三顧茅屋拜見被人們傳得神乎其神的臥龍先生——諸葛孔明。最後感化了孔明並使他心甘情願地為劉備效“犬馬之勞”。劉備是個怎樣的人呢,他是個重情義之人,書中說到:關羽之死使他悲痛萬分,領兵攻打吳國,遭到孔明和眾臣的反對,但他為了情義執意去攻打。我被劉備的執意而感動,我相信蜀國人民一定會為有如此重感情的品質之君而自豪的。

那誰又是魏國最有勇有謀之士呢?我認為是曹操。他做事獨斷專制殘酷無情,他綁持了天子,手持大權使各路諸候聽命於他,但他也廣屯田,修水利,倡節儉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也廣納賢良,招集有才之士,但他也心胸狹窄,生性好疑,使不少有功之臣、有謀之士死於他的手中,使他的臣子心中不服於他。這就是曹操雖然有勇有謀確比不上劉備的道理。

吳國雖然在軍力與勢力上都比不上魏國與蜀國,但孫權手下大將魯肅文武雙全勇猛、好戰為吳國立下許多戰功。

讀完了《三國演義》,也讓我認識了古時的許多英雄豪傑,也增長了不少兵法知識,收穫很大。

篇3: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我又以久久不能平靜的心情合上了這本書。《三國演義》向我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近二百個人物。我喜歡謙遜的劉備,謹慎的諸葛亮,重情重義的關羽……我討厭氣量狹小的周瑜,詭詐的曹操,庸主劉禪……

讓我最為之感動的是重情重義的關羽。關羽,字雲長出生於河東郡解良縣今山西運城。關羽一生重情重義,對待劉備、張飛更是如親兄弟一般,俗話說: “物以類聚,人以分群”,千萬匹馬也換不來重情重義。他被視為“重言諾,講信義”的典範,“一言九鼎”的化身。在公元22024年劉備兵敗,三兄弟失散,劉備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降漢不降曹”。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丑,解曹軍白馬之圍,令曹操更喜歡關羽,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後來關羽打聽到劉備的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找到了劉備。

關羽一生真是曲曲折折,也同樣反映了那句話“玉可碎不可改其質,竹可焚不可毀其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關羽這樣頂天立地,不管在怎樣的境遇里的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並像關羽一樣重言諾,講信義,甘願為朋友付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