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以下由小編整理《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2000字一:

讀了蕭紅的《呼蘭河轉》感觸頗深,她用小時候的視角,譜寫了一方水土的風俗人情,一部淒婉的歌謠。文中幾個章節中的幾句話感覺很精彩,忍不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個扎彩鋪,扎出的房子、廚子、騾子、大白馬、車子活靈活現。大至噴錢獸、聚寶盆、大金山、大銀山,小至花盆、茶壺、茶杯雞鴨鵝犬樣樣不缺。看著窮人都覺得活著沒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話,細嚼起來,人世間的辛酸苦澀,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還有,胡家的團圓媳婦婆婆,雞鴨、豬、狗貓不捨得打,打貓怕把貓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把豬掉了斤兩,打雞怕不雞不下蛋。唯獨打小團圓媳婦一點毛病沒有,她又不會跑掉又不會丟了,又不會下蛋,又不是豬,掉了近兩也不要緊又不上秤!

她來到我家,我從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的媳婦不受氣,我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她一個月,打的是狠了點,不狠哪能規矩好一個好人來……

婆婆的算計和愚昧無知,封建世襲生活著的婆婆,打媳婦是想當然。就因為小團圓媳婦僅僅有十二歲,長得卻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飯吃三碗,要給小團圓媳婦一個下馬威,不打規範不出一個好人來。小團圓媳婦還不如雞狗貓,雞狗貓是不可以打得。小團圓婆婆沒有覺著打媳婦有什麼不妥。打傷了,打病了,找來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錢給雲遊真人來醫一醫,破一破。這還捨得。自己手鬧了事,三吊錢的紅花都不捨得買。生活在她看來就該這樣,沒有什麼不對。打傷了,醫。醫好了,再打。可憐小團圓媳婦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團圓婆婆竟沒有覺著有什麼不妥,只是被雲遊真人嚇一嚇,怕了怕,想了想,還不想過早的下地獄……讓人覺著又可憐又可氣又可恨又可悲。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

這樣的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裡行間卻在鞭撻著當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淒涼麻疲了的生活狀態。

一個個淒婉故事,宛如一個大磨盤,將你的心,壓著、碾著……

還有馮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馮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覺著馮歪嘴算完了,扔下來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剛生下來。可是馮歪嘴自己,並不像旁觀者眼裡那樣絕望。他看見兩個孩子反而鎮定下來。他覺著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

於是他照樣活在這個世界上,照樣負起那份責。馮歪嘴的小兒子,在別人眼裡非死不可,這孩子卻一直不死……他看著孩子一天長大,小的都會笑了。

這又是一個悲慘的家庭,好在馮歪嘴子看著別人怎樣做,他也要怎樣做。不管他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能力,他要負起養活孩子的責任。這是書中最給力的一個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希望。不管怎樣難熬,該怎樣就怎樣!

蕭紅奇思妙想好似神來之筆。

比如:這缸渣為什麼不扔掉,大概是為了養潮蟲的。有缸渣就有破罈子陪著,有磚頭就有泥土陪著,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們好像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都有了生命送到這世界上來,比方破罈子里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面的潮蟲,豬槽上的蘑菇。

寫的都是最髒最不屑東西,作者卻那么生動地賦予了每個物件於生命,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愛的童真,讓人忍俊不禁。

還有節婦坊為什麼沒有寫女子跳井跳的勇敢這樣的讚譽?是那些修節婦坊的人故意刪去的,因為修節婦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裡也有女人,他怕他寫上了,他家裡的女人也要跳井,他女人跳了井,留下一大群孩子怎么辦?於是一律不寫,只寫文溫文爾雅,孝順公婆……

從古至今男權主義一刻也沒有離開過社會。節婦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樣寫就怎樣寫,他想讓你怎樣做就怎樣做。女人從來就是附屬和被歧視的。我通過蕭紅這段文字感受到了女人,是這么的可憐,男尊女卑世襲了幾千年,我們依然無助的看著男人玩花樣養小三,三妻四妾來證明自己的強大,女人只配獨自流淚,暗自神傷。情感不可以出軌,身體更不可以出軌,不然就是不守婦道的壞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號,是未來。

總之,這是一本很難得散文敘事大作,又像一首敘事詩,懷揣著童年難以忘懷的往事,娓娓道來。蝴蝶、小蟲、黃瓜,倭瓜、和玫瑰的後花園子,還有那絢麗變幻莫測的火燒雲是那么的美。而後幾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馮歪嘴的兒子依然活著又給人帶來了希望。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2000字二:

終於讀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這本不長的小說,我整整讀了有半年的時間,不是不用功,作品所流露出的“孤寂與苦悶“情懷,讓我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

茅盾先生說:“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呼蘭河傳》)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說構思於1937年,完稿於1940年,全書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上個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種種人和事:不斷給人帶來災難的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令人心碎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

《呼蘭河傳》的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裡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小說的第一章所呈現給讀者的一個場景。呼蘭縣城我是去過的,今天的東二道街寬闊的馬路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已經找不回作者小說里的丁點影子,感嘆時光與文明、進步同行的偉大。

在現代作家中,蕭紅不是一位大家,但卻是一位風格獨特的作家。其扛鼎之作《呼蘭河傳》集中體現了蕭紅對民族生存狀態以及個體生命的思考,以及在精神上承繼了五四時期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鄉土敘事的啟蒙主義,也最能體現出她小說創作的風格。

在蕭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幼年生活的舞台便是她家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裡,作者和祖父在大榆樹下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百花和蝴蝶帶給蕭紅童年生活的無限樂趣,這讓人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蕭紅用自己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部小說,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這座大花園對於蕭紅的意義如同魯迅對百草園的情感,是其文學創作的精神家園。作者貫穿小說的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小說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裡,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錢,使了那么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

一個團圓媳婦死去了,還有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的女人在受著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黑暗的年代,婦女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每讀到此,心中的傷痛油然而生,看著今天婦女們的工作、生活,她們雖有無比的煩惱,但卻沒有無比的痛苦。

一部小說帶給人們的應是閱讀的快感,愉悅是快感,震撼是快感,思索也是一種快感。《呼蘭河傳》就是這樣一部小說,會帶給讀者觸動和思考,不信,您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