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子寫作生命生命讀後感

俗話說得好,授人予魚 ,不如授人予漁,下面小編不僅為你們整理了杏林子寫作生命生命讀後感,還整理了讀後感寫作方法,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杏林子寫作生命生命讀後感【1】

生命是什麼呢?我們應該怎么樣對待自己的生命,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思考過,今天,我們學了《生命 生命》那一課,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看法。脆弱的飛蛾告訴我,掉進磚縫裡的香瓜子告訴我,身患重病的杏林子告訴我,生命是珍貴

小飛蛾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極力鼓動著雙翅,來表達它對生命的渴望,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茁壯成長,不屈向上,表達對生命的熱愛,杏林子在病痛折磨中,堅持創作,不向命運屈服。他們都以對生命的珍愛,創作奇蹟,小飛蛾感動了杏林子,獲得重生。香瓜子靠不屈向上的精神為自己的生命爭取活在世界上的三天。杏林子為我們靠完全的意志,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優美的文章。

看來我們珍愛自己的生命,不白白的糟蹋自己的生命,就可以讓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不管我們是健康還是殘疾,都要多姿多彩地活下去。

貝多芬28歲就聾了,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勇敢的活了下去,並且做出了大量的美妙音樂。所以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向命運認輸要反抗命運。不被命運所束縛,要擺脫命運的不幸給他帶來的災難,繼續頑強的完成自己的事業,繼續努力的活下去。創造出更大的樂章。

想想他們,看看自己,我有些愧疚。有一次,上作文課,老師讓我寫作文,我不會寫,整整一節課沒有寫出一個字。最後回家的時候寫到九點,才寫完。那一個下午的生命白白浪費了,我們要珍惜生命。

但是,電視上的人們有的跳樓,有的想尋死。殘疾的人都比這些人強。因為殘疾人都有信心、勇敢活下去,可是這些人遇到了一點點挫折要尋死。這些人對自己的命運低頭了。

生命是我們的我們要珍惜生命。生命是不能複製的。生命也沒有回頭票。

杏林子寫作生命生命讀後感【2】

讀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心潮起伏。那拚死求生的飛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都在用行動無聲的告訴我:它們是多么熱愛多么珍惜生命啊!

當我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後,我更是感概萬分。杏林子12歲就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從那時起,她手不能抬,頭不能轉,腳能不走。在殘酷的病魔面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堅強的毅力自學了許許多多的科學知識,成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現已出版書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費都捐給了“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即使那隻飛蛾早已知道 ,逃不過人類的掌心,可它極力鼓動雙翅,沒有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即使那一截小瓜苗在沒有水分的磚縫中只活了幾天,但它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仍努力生活。它短暫的一生是不懈奮鬥的一生啊!

當我用聽診器聽自己的心跳的時候那一聲聲心跳令我感到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勞動、是收穫、是付出......如果沒有勞動、沒有收穫、沒有付出......生命將毫無意義!

讀了《生命生命》,我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奮鬥,是貢獻。

杏林子寫作生命生命讀後感【3】

生命是寶貴的,也是美好的。磚縫裡頑強生長的小瓜苗,絕境中奮力生長的飛蛾,花叢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

《生命 生命》的作者杏林子曾經不止一次問自己,生命是什麼呢?生命是杏林子手中掙扎的飛蛾;生命是杏林子看到在石縫中頑強生長的瓜苗;生命是杏林子靜聽自己的心跳……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生命是多么短暫。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去創造無限的價值。

這是杏林子的人生感言,她不僅是這么說的,現實生活中也是這么做的。

杏林子:她12歲是突然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全身大部分不能動彈了,手不能抬,腳不能動,胳膊也不可以抬,頭不能轉,但是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寫了許多本書,每一本都是她手裡流出的血和汗……她的書感動了許多人。

我也有這樣一件事,有一年,我去外婆家玩。我和小銀用木棒粘蜘蛛網,我纏住棒子,然後去粘蝴蝶、蜻蜓等,但我發現,每天去同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有蜘蛛網,我慢慢地感到奇怪,最後,我就在那裡等著,看為什麼每天都有蜘蛛網出現。我先把蜘蛛網弄爛,然後就坐在那裡,我突然看見有一隻蜘蛛開始織網了,它的網是那么細,風一吹就斷了,但是它卻毫不氣餒,堅持著織了一次又一次,終於織完了,小小的蜘蛛有如此的耐力,我的心有怦然一怔。

這一怔使我明白了要珍惜生命,不能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不能使時間白白流失,因為這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從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讀後感寫作方法

一、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 感。寫這種讀後感,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麼感想(當然感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麼感想,與心得筆記不同,它要展開來寫,儘量像一篇 文章,儘量寫得生動、實在、深刻。一般應當寫清楚讀了什麼,有什麼感想,聯想到了什麼,對自己有什麼作用等。它不追求文體、格式框框,寫起來也可長可短。

二、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裡就不多講 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 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 “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三、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 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四、寫讀後感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 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 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 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 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 “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