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讀後感

不得不砍下一根指頭,才能把手保住。

這就是所謂的取捨,薩布爾捨棄了帕麗,妮拉捨棄了蘇萊曼,伊德里斯捨棄了羅詩,馬達麗娜捨棄了薩莉亞。而這種種,都是為了生計和更好的生活。最終種種無奈變成悲劇,在活著的人心中漫延。而最後的最後,想睡前故事裡講的那樣,它便過去了,想所有過去的事情一樣。它過去了。

書中也存在許多背叛,背叛家人、朋友、愛人。所以不變的感情就是其中的希望。蘇萊曼對納比,小帕麗對帕麗,阿卜杜拉對帕麗的感情都執著並且長久。以至於最後堅持了六十多年的阿卜杜拉被疾病打敗時,帕麗卻來了的時候,那種悲傷和遺憾就那么明顯。

而伊德里斯和羅詩的故事也深深觸動了我。文章里把伊德里斯的內心活動刻畫得很細緻。(我覺得作者很擅長用一些看似微小沒有邏輯的動作和神態去表現人物的心理。這也讓讀者更能理解伊德里斯,而不是直接把他定義成一個壞人。他是違背諾言棄羅詩於不顧,但他有血有肉,他會猶豫,會難過,會有良心上的譴責。也正是因為如此,六年後他才會去羅詩新書的簽售會。作者這樣描寫伊德里斯當時的感受:

他感到了它的重擊,如一把斧頭劈頭而落。

這一個故事的最後,是躺在長椅上的書和揚長而去的汽車。但羅詩的話帶給伊德里斯的重擊卻不能這樣利落的揚長而去了。

這就是全書的色彩,人性中的不美好以及大大小小的錯過和遺憾一直存在,作者時不時會給你點甜頭,之後又毫不留情,不以修飾地把生活的陰暗面扔到我們眼前。

全書讀完之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很多種人生,很多種觸動,阿富汗的群山就是見證者和守護者。作者把戰爭的影子淡在環境裡,不刻意卻又很凝重,把人的情感藏在事件和動作中,讀到最後才恍然發覺結局的順理成章。每個人都有苦衷和秘密,有些會飄散在時間裡,有些則留在群山之間,帶給人們惆悵和思考。

生活就這樣被浸在了群山里,被反覆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