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後感左右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但是印象一直模模糊糊的、沒有買來一讀的欲望,也許是書名讓我主觀地以為內容必定高深晦澀,自己讀不下去也領會不了,由於後怕而遲遲沒有行動。

最近看到幾個喜歡的人在熱烈討論這本書,才提醒我趕緊在噹噹網 下單。書到手了,除去書的封衣,整本書的紙張都是微微泛黃的顏色,仿佛是久遠的書籍帶著歷史的塵煙輾轉到我手上,封面的硬封有凹凸的木漿紙的紋路,非常古樸,素淨的只有書名及作者的黑體字,心下立時起了喜歡。

白天工作,閱讀僅限於晚上及周末的有限時間,長篇巨著被我支離破碎地一路讀來,其間幾度欲罷不能讀到凌晨,而我是很少熬夜的。

平時我不喜歡看外國——尤其是俄國——的著作,因為書中漫長的人名我記不住,往往將書翻來覆去才能把人名和人物對應起來理解。《百年孤獨》裡面的人名更是冗長繁複,幾代人的名字重複疊加,你幾乎不能分辨出 誰是誰。

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間斷的原因會不斷翻閱之前的內容來確定人物身份,看到後來,在劇情的吸引下更關注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名字元號顯得不那么重要。看完之後,掩卷回想,才發現每個人的形象都那 么生動鮮活地在腦海里,名字根本造不成困擾。

《百年孤獨》由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寫成,作者因此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全書以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一百多年的悲歡離合、離奇詭異的經歷濃縮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變遷,故事情節幾經荒誕神奇,死 去的人可以白天黑夜現身同活著的人交流溝通,人可以食泥土和牆皮為生,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死後因孤獨難耐又重返人間、並寫下預言將來的羊皮卷……語言往往幽默而帶有魔幻色彩,中間一些情節會讓人忍俊不禁,比 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為了驗證放大鏡對敵軍產生的效果,親自待到陽光的焦點下,結果身體被灼傷後潰爛,挨了很長時間才痊癒……”有些場面又讓人唏噓不已,比如上校17個兒子被一一獵殺,3000多名罷 工工人被血腥鎮壓,阿瑪蘭妲對麗貝卡的仇恨,麗貝卡的與世隔絕,等等。我通篇看完,實在不能確定自己究竟看懂了幾分,也許只是看了熱鬧,而箇中真意,自己還不曾領悟。

我看著書里的內容,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帶著眾人建立馬孔多開始,到這個家族其後百年時間裡所有的經歷,從人們對萬事萬物的懵懂,到對各物種的一一歸類命名,到製冰、冶金、照相術、鐵路、電、飛機 等等各項技術的逐次發明;從人性的無為而治,到軍隊強制建立社會秩序、到權利爭奪的戰爭;從農業社會的自給自足,到資本家剝削工人並殘酷鎮壓工人的罷工;從不倫戀情,到各種的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美人兒蕾梅黛 絲的至純至性、飛天而去……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我仿佛沿著歷史的長河一路走來。而貫穿全書的,或者說,貫穿人類發展歷史的,是人性裡面揮之不去的孤獨。

你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的生活還是有滋有味啊,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家族,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孤獨,只能說他們不了解彼此的而孤獨而已。就像我讀完這本書,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何失落一樣。家族裡的第一人瘋瘋癲 癲,被綁在樹上;家族裡的最後一人,默默地被螞蟻吃掉,孤獨的開端自然伴隨著孤獨的結果。

撇開每個人自身的孤獨不說,整個故事也是孤獨的。狂風襲來,捲走最後一片枯葉,他們的光榮與恥辱、他們的枕邊人與子孫、 他們的記憶,很快就蒸發的無影無蹤。七代人,一個家族,幾行字的距離,就被時間遺棄在身後,一切一切都不會留在誰的腦中。這就是孤獨,最大的孤獨,我們始終都只是歷史中的無名小輩,就算被記入史冊,也無非是後 人半真半假的記錄,自己的液體無人能觸碰,也就無人知曉。

寂寞,和孤獨不同。寂寞,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覺得冷清無趣,想要找人來說說話陪伴一下,哪怕打開電視不看節目只聽著聲音在房間裡迴蕩也好。

而孤獨,是身處千人萬人之中,心裡仍是一個人在世界盡頭的感覺,仿 佛洪荒初開,欲將心事付瑤琴、弦斷無人聽的哀痛。寂寞可以安慰,孤獨無法消除。

心裡的溝壑縱橫,只有自己一個人千山萬水地跋涉。身邊可以有伴,可以有懂得的人悲喜與共,也可以給予扶持和幫助,但是,真正的經歷和成長,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一個人的山峰只能由自己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