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旅讀後感

《孤獨之旅》講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景敗落,被迫與父親離家去遙遠的地方牧鴨生活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孤獨之旅讀後感,希望您喜歡!

孤獨之旅讀後感篇一

除了穿越黑夜的路,人們不能到達黎明。——紀伯倫

我曾經一度認為,我們是被拋到這世界上來的。只因世界偌大卻空曠,我們無處躲藏,從而衍生了膽怯與孤獨。

可當我閱讀到《孤獨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長蛻變的片段時,我才漸漸清晰地意識到,我錯了。生活中處處充滿陽光,就算是黑夜裡也會有影子,身處黑夜裡也不至於被黑暗侵蝕、吞沒,更何況,我們還能穿越黑夜,去尋找黎明之路。

正如經歷暴風雨洗禮後的杜小康把臉埋在鴨的蓬鬆的羽毛里哭泣一樣,這哭,並不是悲哀,而是他穿越黑夜,戰勝孤獨後的喜悅。而我呢,我何時才能把頭埋進臂彎像杜小康那樣好好地哭一場呢?

除了穿越黑夜的路,我們不能到達黎明。

或許行走在黑夜裡,潛伏在黑暗中的孤獨會從四面八方襲來,如同四堵高牆困住你,讓你只看到長方形的四角天空。你推不開的是牆,推得開的也是牆。只不過一種是由磚堆砌而成的石牆——你推不開。而另一種是衍生膽怯、孤獨的心牆——你推得開。

我輕輕苦笑,只把頭埋在書堆里。我知道,我必須安於這種單調,瑣碎的生活。正如《孤獨之旅》中的杜小康一樣,耐得住寂寞,學會堅強,微笑面對生活,才不至於被孤獨所侵蝕、吞沒。

黑夜裡,我靜靜聽著那些漫長的歲月。或許昨天我還在被孤獨所牽擾,此刻,只瞬間就被衝散得支離破碎。因為——我在推開心牆,穿越黑夜後,驀地,看見刺眼的傾城之光!

孤獨之旅讀後感篇二

曹文軒在《孤獨之旅》中寫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變故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孤獨壓迫著他,同時也錘鍊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與杜小康相比,我們的學習條件、家庭條件都比他好,起碼,我們不至於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我們也不例外,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笑著面對一切。鮮花與荊棘相伴,陽光與風雨同在,希望與失望並存,我們不能否認。但我們能只看到“鮮花、陽光、希望”,而不看到“荊棘、風雨、失望”呢?能,我們一定能——只要我們有杜小康那樣堅忍不拔的意念。《為什麼於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于勒沒有回自己的家鄉呢?答案可以從船長口裡得知:“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意回到他們的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這樣說來,于勒已經從以前的“流氓”變成現在知道錢來之不易歷盡滄桑的“賣牡蠣的老人”了,他最起碼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克拉麗絲卻看他現在沒錢,怕他回來吃他們的。這說明了“我的母親”是見錢眼開的市井婦人。而“我的父親”菲利普也和母親一樣“見利忘義”,他們認定“我的叔叔”這輩子沒有出息。

如果我是克拉麗絲,我也會和弟弟相認,因為人犯錯誤是難免的,若能改邪歸正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原諒他;如果我是菲利普,不管我的弟弟再窮,再流氓也好,我也會和他相認的,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永不磨滅的。

孤獨之旅讀後感篇三

讀到《孤獨之旅》,看起來是個平淡無奇的文章,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感觸,杜小康小時候因為家庭變故不得不放棄學業,放鴨來維持生計,艱苦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從而使他走向成熟。

我認為,現在的我們很難有那樣的遭遇,更不會那么小就面對生存問題,小時候,我們都是不諳世事的“小破孩”每天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用擔心吃不上飯,也不用擔心自己的住所,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文中的杜小康正是應了那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是啊,多少名人都是經歷過重重磨難才得到最後的成功的,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艱難的繼續創作,許多的人都是在狂風暴雨的洗禮中成長,命運只能改變你未來的一小部分,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才能換來明天的彩虹。

坦然地面對風雨,坦然地接受風雨的洗禮吧!讓狂風吹去我們的幼稚,吹出我們的成熟;讓暴雨滌去我們的混沌,滌出我們的清澈;讓暴風雨洗涮我們脆弱的枝葉,湧出一顆堅強勇敢的花蕊,綻放一片絢麗與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