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讀後感600字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xx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故鄉讀後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故鄉讀後感600字篇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故鄉》。這本書是由著名作家魯迅寫的,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由著名白話文《狂人日記》,還有著名小說《阿Q正傳》,而令我最欣賞的,便是新編小說《奔月》。

《奔月》這個故事,主要寫的,不是嫦娥,而是她的丈夫后羿的故事。它沒有讚揚后羿的功績,而是續寫了他的婚後生活。

后羿的婚後生活,十分艱苦。因為長期的大量捕獵,最後只剩下了烏鴉、麻雀等小鳥。因此,后羿一家只得餐餐吃烏鴉炸醬麵。為此,妻子嫦娥經常白眼兒他,除了家人外,大家幾乎要把它忘記。我覺得,后羿現在的生活真算得上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同時,我也覺得后羿十分可憐,因為他每天幾乎不吃早飯就去打獵了,而給他的回報卻是幾匹老烏鴉;回到家裡,他還要受妻子的埋怨和白眼兒,他的生活真算得上是“苦不堪言”。後來,他的弟子逢蒙又在外造謠,竟說九個太陽是他逢蒙射下的。後來,他又出去打獵,結果誤傷了老太婆的黑母雞。老太婆硬讓他賠,還問了他是誰。后羿說,他就是射日英雄。老太婆聽過了逢蒙的造謠,自然不信后羿,不僅把后羿罵了一頓,又讓他賠十個炊餅。看到這裡,我真是義憤填膺,覺得自己仿佛變成了后羿,賠了炊餅又挨了罵,心中無比失落。

後來,那個老婆子把黑母雞給了后羿也答套用十個炊餅來交換。這下,我心中的不滿情緒總算減輕了一些。

正當后羿帶著黑母雞回到家時,他的妻子嫦娥卻不見了。后羿驚慌無比,馬上差人去找,折騰了半天,后羿才知道:原來是妻子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吃了法師給他的仙藥,去了月亮。接著,后羿便心痛不已。我也為后羿傷心,因為他的弟子忘恩負義,妻子背信棄義,人們將他淡忘。我相信,現在他的心也是落寞、疲倦的了。這也許就是一個英雄的悲劇吧。

當我讀完這個故事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淒涼。同時,我也品嘗了一個人一生的苦與難。我也懂得了什麼叫背信棄義,什麼叫忘恩負義,在這時,我的心靈也在文學的魅力中受到了洗禮,得到了人生真諦的升華。

故鄉讀後感600字篇2

我認為魯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多種悲哀。

魯迅先生先寫道童年時期,與閏土一起守瓜田,捕麻雀的故事。思緒不知不覺就回到了童年。但當閏土來時,一句“老爺.....”打斷了他所有的回憶,他和閏土之間,好像突兀出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好像突兀出一面無法捅破的窗戶紙。童年,早已遠去。魯迅先生為這種封建制度,為這種“中國式”的奴才主義所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層窗戶紙,可它保持了幾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溝壑,卻從沒有人想去填。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裡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裡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說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後,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嘆,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故鄉讀後感600字篇3

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的中國,日本的入侵,大革命的失敗,新軍閥的成立,把當時者處於動盪之中的中國,拽入了黑暗的深淵,而在這種黑暗之中,有的人在黑暗中沉淪,而有的人則想在黑暗之中找出一絲的光明,但這種人往往是徒勞無功的。

小橋,流水,人家,故時的好友,充斥著魯迅對故鄉的美好記憶,可是,當魯迅再次回到故鄉的時候,發現一切都變了,社會變得無情了,人與人之間也多了太多的規矩、疑惑、膽怯,富與窮的不同。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差距。太多的差距,讓人拒之千里。哎,人們的內心的變化人讓魯迅的那份對故鄉的美好記憶破碎了。世界在變,人也在變。人們的內心中,少了份童真,多了份貪婪;少了份善良,多了份狡詐。

那樸實、勇敢的兒時好友——閏土,也消失了,那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形象,被一個臉色灰黃,眼睛通紅,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的中年人所代替。一句恭恭敬敬的“老爺”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麻木不仁。那當時的閏土早已經在社會的冷酷之中淡淡,消亡了。在他的家裡,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一棵苗子,就這么被泯滅了。

20xx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異常紅火,人稱“豆腐西施”;20xx年後,她成了“凸顴骨,薄嘴唇”的“細腳伶仃的圓規”,變成了自私、尖刻、貪婪、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的小市民形象。並想方設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虛偽地吹捧、尖酸地嘲諷,還從中期騙我說閏土偷碗碟。 書中的魯迅,從嚴冬中來,帶來的是期待,帶走的,則是悲涼。古往今來,人事滄桑,故鄉在每一個遊子的心底都是種最深的隱痛。而魯迅先生心中這是一個“沒有春天的故鄉”故事的結尾,魯迅離開了,對於這樣的故鄉,他難以再有美好的期待。

故鄉讀後感600字篇4

放下書,抬起頭,望著窗外唧唧喳喳叫著的鳥雀,落在電線桿上,心中也為魯迅惋惜那段友誼。想著:我會和我的朋友像這樣疏遠嗎?淡淡的,心中一松,不會的,現在可不是那墮落時代,連故鄉也不會離我遠去,朋友我更會永遠記住。

“和我一起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隻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現在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蕩。

三十年後,因為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快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么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著覺。在他的家裡,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一棵苗子,就這么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說:“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

他卻搖了搖頭,說:“老太太說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

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說什麼也覺得陌生。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只有隨著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可以衡量的啊。

我們也會嗎?不,不會的,我們有最好的朋友,永遠都是朋友。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關係不會有隔膜。

故鄉讀後感600字篇5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是在魯迅的《故鄉》中認識他的。當時,這健康可愛、有著紫色的圓臉、頸戴銀項圈的少年,留給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給作者,也給我們訴說了他的稀奇的見識: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他和作者一起開心的交談,一起天真的歡笑,在一起肆無忌憚的玩耍。

但,二十年過去了,閏土已不是以前的閏土了,歲月在他的臉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圓臉,如今變作灰黃;紅活圓實的手,如今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倒像是松樹皮了。最重要的是,閏土見到魯迅後,第一聲叫出來的,竟然是“老爺”!

他們之前以兄弟相稱,但現在卻主僕分明,只是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么?二十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所謂的“長大了”?或者……

應該是當時的社會吧。是當時的種種壓力,才使得一個天真無邪、自由快樂的少年變作一個目光呆滯、呆若木雞的農民。閏土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後,魯迅的侄子宏兒和閏土的第五個孩子在一起,同二十年前的魯迅和閏土一樣,在一起歡樂的玩耍著。這不就是小時候的魯迅和閏土嗎!但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會不會也和現在的他們一樣,中間相隔著一層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