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有感作文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讀道德經有感作文,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讀道德經有感作文篇一

“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魯迅語。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洼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為欣賞的應該就是水了,是“聖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詮釋。

國小的路上游著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門前臭水溝的水,98抗洪電視裡驚濤駭浪的水,外婆家把石頭“砸”出了小坑的水,我日日飲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異的水,乘輪渡過江時漢江歸入長江處那“涇渭分明”的水,寢室後的楊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時時叨念“靜如止水”的水……

“以柔克剛”是我極為欣賞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範了。一本女子勵志書上寫到“當女人溫柔到了極處,就是一種力量”,這“溫柔到極處”應該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寫照,而洪水衝垮堤壩,形如猛獸,造成災難也讓我們對水的力量不敢小覷。柔弱如水,可以不與世為爭,慢慢化解剛強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種“無形”的狀態,只要有一點點間隙,水就能滲透進去,而後將其浸滿。當然,至柔絕對不是懦弱,而是溫柔的堅持。女人既是“水做的”,當是應該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卻生命本性時,溫柔的女人便是清涼劑、暖手寶,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

《莊子▪山木》有語:“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裡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滿了大山的靈氣;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著井之魂靈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綿長的涓涓細流……總之,這水,明淨、清澈、甘甜、充滿靈性,如此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水能洗滌污垢,讓我們的生活、心靈保持明淨。如此才能幹乾淨淨、清清爽爽地立足於這世間。

“上善若水”,若水乃為上善。“道”是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先於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及本源。“道”應該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需要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而水,便是這世間最接近於道的了,水“無所不利”正如“道”無所不在。水舍高趨下,而不受阻礙;水能流淌於世間各處滋養萬物,洗滌無垢;水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靜,實則深不可測;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若“水”,無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讀道德經有感作文篇二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畫、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讀道德經有感作文篇三

《道德經》的大名自是從小就如雷貫耳,但真的把書買來看,還是在看了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之後,在仙劍中,看著那些蜀山大俠每施一個法術就念道一句道德經,就覺得好帥好好玩,

後來在書店看到就買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這本書,其實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這本道家第一寶典這么著也應該是一本厚好幾寸,重十來斤的大部頭。拿到手才發現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來一萬字都不到,翻開來看,雖然有譯文,卻還是像天書一般,晦澀難懂。不過雖然一開始不能看懂什麼,讀起來卻有一股抑揚頓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如“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總覺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氣。就覺得好像讀完一句就能放出一個法術似的。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並不多,道德經給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著∞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占有什麼,才能隨時拿起什麼。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於它畫出了什麼,而在於它沒畫出什麼,在於它隱含了什麼,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於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於,再於那存在於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通過自己不斷奮鬥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於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