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後感作文3篇

家讀後感作文1

讀完巴金《家》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悟。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十分喜愛它。相信大家都知道並且都讀過這本書,故事的內容就不需要介紹了。

看完這本書後,特別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後,我真的覺得書中的覺慧與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溫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里,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里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鬱。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後來祖父死了,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衝,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說離開家裡越遠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著衣被陪著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著孩子回家,巴金看著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巴金是覺慧嗎?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可以說巴金的《家》是他對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記敘和諷刺。

家讀後感作文2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著,名字十分簡短,叫《家》。它的作者是眾所周知的大作家李堯堂,筆名巴金。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成都地區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其中有好多人物,給我映像最深的是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可是他們家受著高老爺的封建控制,年輕力壯的他們雖說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可是又不敢頂撞長輩,暗戀著梅表姐的覺新只好被迫受父母安排娶了珏。覺民喜歡著琴,可是高老爺給他訂婚,他玩起失蹤,最後終於勝利了。覺慧喜歡著鳴鳳,馮樂山卻要納鳴鳳為妾,鳴鳳最終投湖自盡……覺新憤憤離開了家,來到了大城市上海,參加革命。可以說,這本書幾乎是寫的悲劇故事。

從這本書中,不難發現,巴金用羽筆揭開了封建制度的險惡,也描繪出來在溫情的表面下,封建時的家庭存在著無數的勾心鬥角,寫出了封建大家庭的無恥。令人欣慰的是,在這么不好的社會條件下,依然有著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們在社會上做著一系列有關於宣揚改革開放的活動,在封建家庭中英勇的鬥爭著,一代代青年逐漸的覺醒,千千萬萬的青少年勇敢地、積極地站起來,封建勢力再怎么強大,也敵不過這些年輕人。雖說這本書中那么大的一個家庭衰落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惋惜,可是從珏因為祖規而分娩時死亡的各種結果中,我們也可以發覺封建制度的不可取。

在歷史這條波濤洶湧的長河中,我相信,《家》這本名著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鼓勵著青年們要追求新時代,做一個新青年,永遠的循規蹈矩只會害了自己。

家讀後感作文3

可以說,我們這一代人是看著巴金的名著《家》長大的一代,先是電影,記得小時候的電影很少,於是反反覆覆的重複看了好多遍,但總也看不厭,每次都是被感動地流淚。後來根據小說,又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更是百看不厭。今天又拿起這本小說,使我有了更多的體會和感受,更是愛不釋手。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反映“五四”這一大時代的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至今還沒有一部取得像《家》那樣的成功。

巴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家》是巴金以五四運動後數年間的四川成都為背景,通過一個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館沒落、崩潰的故事,悲憤地訴說了封建家長制和舊禮教吃人的罪惡,熱情地讚頌了年輕一代的覺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家》對專制制度的控訴以及對成長中的叛逆力量的歌頌,曾經激勵鼓舞了當時大批出身封建家庭的青年知識分子,促使他們擺脫舊家庭的束縛,投身於革命的洪流。

《家》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態,通過對高公館內部矛盾交織的各種關係的解析。小說描繪了覺慧、覺民、琴、倩如及周報社同仁等一批青年形象,寫出了幾對青年在愛情上的不同遭遇和他們所選擇的不同生活道路。將覺慧作為引導青年“應該這樣走”的典型來寫,他是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反對封建專制,嚮往民主自由。而逆來順手的覺新則是“不應該這樣做”的典型,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為此,他和他所愛的人也同樣備受摧殘,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高老太爺的性格極端專橫、冷酷、殘暴,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實質上精神空虛、靈魂醜惡。他極力反對新思想,反對任何社會改革,一手包辦兒孫們的婚姻,製造了高家的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劇。他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腐朽沒落的反動階級。

《家》用許多血淋淋的事實,控訴了衰老腐朽的家長制和舊禮教對於人的青春、愛情和生命的摧殘在顛倒是非的大家庭內,封建壓迫者在扼殺人性的同時也喪失了人性,《家》啟示人們只有反抗才有生路,懦弱妥協只能帶來更多的不幸。《家》正是因為表現了“五四”新思潮德威力及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而給人以巨大的鼓舞。在三四十年代之所以能在青年中風靡,與它散發的濃郁的青春氣息及批判性的激進主體是分不開的,也寄託著巴金對青春的讚美和對未來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