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人後做事》讀後感

《先做人後做事》這本書指出了先做人後做事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先做人後做事》讀後感,希望您喜歡!

《先做人後做事》讀後感篇一

人生實際就是四個字——做人與做事,總是用最完美的方法來完成這四個字,則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成敗之事。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經受做人的歷練,才能胸懷大智、心裝大事,才能通過健全的心智,心裝大事,才能通過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確的行動,求得事業的成功。

《先做人後做事》這本書開篇便指出了先做人後做事的道理,然後分各個章節逐一講解了一些做人和做事的法則、技巧。分時段閱讀完此書後,自己也有所啟發和感受。

要學做井井有條的人,不厭倦小事。不聚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情其實也是要一件一件地去完成。做事得有條理,將複雜的任務細分成幾個步驟去完成,按部就班,逐級攻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天定期清理自己的辦公桌,看起來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這一個小習慣,可以讓自己知道哪些是重要和緊急的事情,哪些自己還沒有來得及處理,不至於讓自己丟三落四,在忙碌應付之中可以讓自己工作更加有效率。

要學會正確評估自我。我們總是習慣於去注視別人,卻很少願意心平氣和地來認識一下自我,能正確評估自己的人就更少了。其實每一個人都不是完人,都會說錯話,做錯事。連聖人都有“吾日三省吾身”,對於我們凡人來說就更加要不時檢視自己才行。留一隻眼看自己,才能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估。而能否做出正確的自我評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我定位是否正確,往往決定了我們自己能取得有怎么樣的成就。評估過高,則會好高騖遠,評估過低,則會妄自菲保只有清楚知道自己的真正實力,自己該乾什麼,路該往哪兒走就有了方向,就會專注於自己的領域,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要保持熱情與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可能總是一片坦途,總會不時伴有一些溝溝坎坎,這對於每個人都是相同的。但是要區分成功與否,就要看這個人是能夠突破困難還是看到苦難就逃避。不管怎么樣的困難,始終保持熱情想著怎樣去突破,這樣的人就一定會成功。認為無法突破的人,才會覺得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其實此書還有很多其他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地方,在每一章節中都講到了一些比較具體的做人處事技巧和道理,能學之一二我想對我們不無裨益。

《先做人後做事》讀後感篇二

在這個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康德語

所謂事在人為,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著無人之事或無事之人。人和事作為主體和客體,從根本上是不可分割的。人是事的靈魂,事是人的詮釋。因此,做人和做事即是分立的,也是統一的,究其根本,做事既做人。人和事可用形影來比喻,身正不怕影子斜,人和事的問題實質上歸結於形的問題,故先做人後做事。

首先,做人要有好的品質。曾經聽過一堂講座,記得老師的一個問題:“去西天取經的為什麼不是別人,非要是唐僧?”答案只是一個“德”字。一個人哪怕你再有能力,如果缺少了“德”,這樣的人是不會得到尊重的。道德,溯源於老子道德經。“道”― 宇宙萬物自然的本質和法則,他的定義是以崇尚自然為主的道家和以提倡倫理為要的儒家是一致的。是形而上無法進行抽象描述的哲學概念;“德”―道家的定義是:宇宙大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是形而下的、可以通過探索得知的規律。儒家把他引申為專指人類社會的行為標準和完善個人良好素質的終極標準。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這一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忘記,心是什麼?決定成功的不止是自身的能力,還要有入世的胸襟。試想一下,一個集嫉妒、情緒化、斤斤計較於一身的人,又怎么可能有博大的胸懷、包容的心呢?缺少了包容,你就會忘記“與人為善”。現在雖然強調“彰顯個性”,可是做人要時刻保持一顆謙虛的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可以更進步。

同時,要懂得知足常樂,知足並不是滿足於現狀,而是保持積極、樂觀的一種心態,人生就是對自己一次次的超越,哪怕超越只有小小的一步,知足就是用樂觀、自信的心態去實現人生的理想。如果一個人活在埋怨與嫉妒里,在雙重折磨中,自己不但要忍受內心強加給的痛苦,還會因為埋怨和嫉妒喪失信心,做一些違背常理的事情,最終導致失去朋友、失去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己優秀的地方,我們需要做的是學習和享受別人的成功,而不是嫉妒,試著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用最美麗的語言“微笑”去交流,美好就會在你的微笑中灼灼盛開。金錢是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很多人為了錢,失去了善良本性,成為金錢的奴隸。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金錢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價值,但是,需從正道的獲取,貪婪是罪惡的源泉。

另外,要不斷的學習進取,“活到老學到老”是周恩來的一句名言佳句,海瑞母親教育海瑞:“不要學你父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求取功名!”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是怎樣一筆莫大的財富,我們又傳承了多少?社會在進步,知識是提高自身內在素質的唯一方式。曾經和一位老師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經過半年的學習後,才知道老師是澳大利亞人,然而老師豐富的文化底蘊,讓眾多中國人汗顏,老師說:“不論多忙每晚一小時,堅持讀書。”正是因為持之以恆的學習,才有了書香飄逸盈滿懷。而誠信卻是做人的根本,在瑣碎的工作和生活中,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在講信義的同時,要做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人,看到自己的缺點,肯定別人的優點,鞭策了自己,鼓勵的別人,最終學習了別人的優點,何樂而不為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呢?

最後,要有好的性格並善於吃虧,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你才會具有不可戰勝的力量。美麗是不會因為容貌、身材、衣著…….而是一個積極的心態,一個聰明的人是不會讓情緒左右自己的,現實很殘酷,一句幽默的話,給別人快樂的理由,給自己改變局勢的能力,怨天尤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真正可以幫助你的人只有自己。老人常說:“吃虧是福。”一個福字蘊涵了多少道理,在你為別人著想的情況下,你才會獲得回報,你會因為幫助別人而快樂。

老子云:“無為而無不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若不會做人又何來做事,如果連做人都不會有何來成功?故先做人後做事,人事皆一品。

《先做人後做事》讀後感篇三

《先做人後做事》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在工作生活中,一定是先做人,後做事。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為人之道才是根本。

這本書結合大量的典型事例,闡述了做人與做事的辯證關係。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有價值的,而體現價值的媒介就是通過工作。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使自身的價值得到提升,最關鍵的就是如何做人,不論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在對待自己的工作時,我們必須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交託到手上的任務,無論是重要的還是瑣碎的,都應該盡力去完成。

我們在工作中要有責任感、進取心,更重要的是要具備主動性。我們不能總等著領導給安排工作,不要在乎是否比別人做多了,吃虧了,多做工作就能多鍛鍊自己。工作是我們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因此我們在工作時,要有追求進步的信念,要盡心盡力盡善盡美去完成領導派發的每一個任務。對待工作,要充滿熱情和激情,要儘可能地展現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的阻力和困難,這時,我們不能退縮,就當利用這小小的挫折來鍛鍊自己,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我們要有挑戰困難的勇氣,不逃避、拖延。當我們在工作中出現差錯時,絕對不要垂頭喪氣,而是要總結經驗教訓,當再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我們處理起來就會更加有信心和動力了。

我們要從每件小事做起,通過點點滴滴的積累養成好的習慣。在實際工作中,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遺忘,沒有任何一個細節細到應該被忽略。在小事上認真的人,做大事才會卓越,不關注小事或者不做小事的人,很難相信他會做成什麼大事,做大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由做小事的成就感積累起來的。

總之,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事是做人的體現。我們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都要做個好人;不論大事小情,都要認真去做,真正實踐:光光彩彩做事,實實在在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