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潘恩常識讀後感

《常識》把作者的智慧、責任、前瞻、激情高度融為一體,融入到那些看似平常卻偉大的句子裡。那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托馬斯潘恩常識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托馬斯潘恩常識讀後感篇一

感謝,他訪美期間開的書單讓我加快了購書的速度。我早就聽說過托馬斯 潘恩的《常識》,也有購買的想法,時間一長把想法丟在一邊。這次提到他年輕讀過《常識》,我感到很愧疚,與領導人差距實在是大,人到中年,我還沒有完整地讀過!況且,人家日理萬機,憂國憂民,壯士斷腕,勞累苦辛,為民謀劃,反腐倡廉,我整天無所事事,東逛西走,飽食終日,閒得蛋痛……

9月30日,噹噹網上購買的幾本書到了,我利用假期好好地補補課。

國慶長假,有錢人到日本瘋狂購買,愛美人到韓國集會揭露整容真相,有閒人在景區留下自己的芳名,私駕旅遊者在高速上閒逛,大家用輕鬆或辛勞獲得的菲薄或豐厚的收入為國家不景氣的經濟做貢獻。

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把人分為“先知先覺者”“後知後覺者”“不知不覺者”三類,我駑鈍,爭取做一個“後知後覺者”,因此在家休息讀書,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先生的敬意與懷念。

又及,魯迅先生在雜文中感嘆“世界為庸人主宰”,我深有體會。官媒上的文字、周圍的言談、網上的評論,純屬在糟蹋中國語言。還是把思想集中在書本上,作者的睿智、譯者的精心、編輯的敬業,足夠給你一個明媚和舒坦的文字空間,讓心靈在其中自由地飄蕩。

卡勒德 胡塞尼在《追風中的人》序言中說,他的寫作主要是為自己。為自己寫點東西,真愜意,坦誠而美好的。把所感寫下來,以為現在的反芻、將來的反思。如果有三兩個博友有所反響,那么就是意外的收穫。

購買的《常識》是譯林出版社20xx年5月版本,蔣漫翻譯,范煒煒為責任編輯,該書應該把托馬斯 潘恩的精華展現了出來。

美國的強大與可持續,就是建立在《常識》傳達的理念之上。柏拉圖先知般的“理念”一說,在美國得到了貫徹與落實。讀後,感覺中國的國家建制不符合“常識”,屬於一個不“文明”的國家。我們的責任重大。可悲的是,把《常識》給一個成績很好的、今年考上公務員的親人看,他看不下去。

序言裡說:“眼下北美大陸的事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人類的事業。諸多已發生或將會發生的狀況不僅局限於北美,而是具普世性的;這些狀況牽涉到所有熱愛人類之士秉持的原則,他們正熱切的關注著這一偉大的事業。”“不過,需要聲明的是,作者既不屬於任何黨派,又未受任何團體或個人的影響,作者所尊崇的唯有理性和原則。”潘恩的視野和努力,不只是針對當時還處在英國殖民下的北美,而是全人類。因此,中國讀者是有讀該書的必要了。

潘恩的智慧在於他對政府和社會的釐清,在於他對君主制的看透,在於他對世襲制的批評。

“社會為我們的欲求所生,政府因我們的惡念而誕;社會讓我們同心同情,從正面增進幸福;政府則遏制惡行,從另一面提升我們的幸福感;社會倡導交流,政府創設罅隙;社會庇護長者,政府則懲戒厲者。任何形態的社會均是幸福之源,而政府即使處在最佳的狀態只是必要之惡,最差的政府則是無法忍受之惡。”——時過境遷,“政府是民眾的守夜人”“防範政府”的常識是建基於潘恩;“政府是要維護最弱者的利益”,是現代政府的常識。歌頌政府,是沒有常識的;害怕批評政府、懲戒批評政府的批評者,是逆常識的行為。潘恩說:“鑒於設立政府的初衷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均為保障安全,最能確保我們的安全且花費最少、福利最豐的政府必然廣受歡迎,其形式可以不盡相同。”此句讀來,我頭腦發麻,外媒批評我們的政府是低效而昂貴的!

“他們開始不再對自己的自責盡心盡力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日漸鬆散。這種懈怠都讓政府的設立成為必要,人們希望以某種形式的政府來彌補道德方面的缺陷。”——當道德成為政府的招牌時,政府分明是在撒謊。民眾不懂常識,政府的責任就是“彌補道德的缺陷”。

“為確保當選代表不謀求其背離選民的私利,審慎之舉是將經常性的選舉常態化;因為在經常性選舉的制度下,當選代表每隔幾個月便重回並融入選民,於是其必須謹言慎行以免自掘墳墓,從而確保其對公眾的忠誠。”——怪不得現代國家都是經常性選舉的,怪不得不選舉的國家最高執政者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沒有,怪不得專制政府各級首腦需要狗與保鏢不差分秒地守護,怪不得政府不允許管制刀具和仿真槍的存在!

“在暴政肆虐的世界裡,任何改變專政的行動都是榮耀之舉。”——槍桿子出政權,在此論面前羞愧難當!原來,美國國民擁有槍枝數量超過國民的數量,是有理念支撐的!

“不受監督的國王不足為信;換言之,對絕對權力的渴求是君主制的通病。”——我們經受過太多和正在經受著的“地上的神明”,原來根子是專制者的“渴求”!

“君主制的構成中存在著極度荒謬之處。在這種體制中,一個無法獲取信息的人卻有權定奪對判斷力要求最高的事務。國王的地位注定其遠離塵囂,而其職責卻要求其洞悉世事。”——“接地氣”的話說出來就可笑無比,“設計師”“頂層設計”更是在嘲笑人類的智慧!

“睿智的人民不會賦予這樣(君主)的權力,上帝所賦予的權力則無需牽制。”——詞句表明君王的權力是自己用武力和欺騙得來的。

“英國的國王之所以不像土耳其國王那樣暴虐,完全是因為人民的品性而非政府之構成。”——好的政府是尊重人民的意志,壞的政府是在壓制人民的意志或者是惡意引導民眾的意志。

“壓迫通常是富裕之後的產物,而甚少或從不會是致富之道;貪婪能讓人擺脫貧困潦倒之境,但這類人往往因患得患失而發不了大財。”——第一個分子的前部分“通常”二字把中國排除在外,壓迫在中國是富裕之前的,後部分完全不符合中國,中國的權貴因為壓迫而致富;第二個分句前半句符合中國國情,後半句恰恰相反,中國人確實如魯迅《狂人日記》所言“狐狸一樣狡猾,像獅子一樣貪婪,像兔子一樣怯懦”,貪婪與狂妄一起使得中國的富豪財富放衛星般的增多!

“自然之平等無法解釋為何一個人可以如此凌駕於他人之上,《聖經》之明文亦無法給予辯護。”——中國一直是不平等的國家,中國一直是高度集權的東方大國。現在理論界在反駁這一學界上的共識。集權的國家,是不用自然與宗教的,他們用的是“刀與火”,他們需要的“騙與哄”,真理難以在這裡發現,真理的光難以普照這裡的土地。

“儘管斗轉星移、地北天南,眾君主的行事亦不盡相同,其本質卻始終未變:奴役他人、君王的壓迫、君王的奢侈,賄賂、腐敗與偏寵乃是君主慣有之惡。”——君主制在美國終結了,偉大的總統制在美國產生了。反觀我們這裡,君王到處都是!

“我們在君主制之惡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層世襲制之罪。如果說君主制是我們自身之貶損,攜有權力之名的世襲制則是強加於我們子孫的侮辱。所有人本應生而平等,概無任何人有權讓自己的家族生來便永遠凌駕於他人之上;其自己或一定程度上值得同時代人尊崇,但其子孫未必有資格傳承這份尊崇。”——當下“紅二代”“官二代”甚囂塵上,人們又愛又恨,分明是世襲制在作祟。我們是尊老的民族,尊老到沒有辨識能力的程度;我們的先人依然。我們骨子裡是奴才!“吃人”的特性,貫穿於世代,亦然延伸至今天!

“以上種種均首先認定現世的君主有著光彩的出身;然而,若是掀開歷史的面紗追溯其祖上的發跡史,我們很可能會發現,他們不過是無賴團伙中的惡棍首領而已。這些人憑藉殘暴手段和精明心機贏得了團伙首領之位,隨後通過不斷聚集的權力和不斷擴張的掠奪威逼不反抗且無力反抗的人們頻頻進貢以換取安全。”“一個法國無賴帶著一夥武裝匪徒在英格蘭登錄,他未徵得民眾同意便自立為王;用通俗的話講,這就是一段卑鄙的流氓發跡史,與神威毫無關聯。”——這一觀點,與魯迅《燈下漫筆(二)》的觀點相通。魯迅寫《燈下漫筆(二)》時,集團還在山野盤踞,後來不斷地在糊弄中長大,終於到廟堂之上。

“生而自視高高在上、他人均需服從於己的人很快就會變得傲慢無禮;與他人尊卑有別令其自小妄自尊大;而王室所處的圈子與普羅大眾生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他們甚少有機會知曉民眾真正的利益所在。當這些王室子嗣繼承王權時,他們通常是整個國家中最無知且最不適合掌權的人。”——這一段話,可以撕爛“紅二代”的嘴臉,連毛新宇這樣的蠢豬居然也有支持者,不然他何以出來在媒體上露臉?

“君王制和世襲制並不是讓個別國家陷入戰爭,而是讓整個世界充滿著血腥和硝煙。”——王權之爭,在中國土地上上演了幾千年,現在繼續在上演。官員財產公開制、把權力裝進籠子裡等是約束權力的妙藥,而在中國成為少數人的夢想!

“北美大陸這個新世界庇護著歐洲各國因追求人權與宗教自由而深受迫害的人士。他們在這裡所逃離的並非母親的懷抱,而是怪獸的魔爪。”——當“五月花”號漂洋過海達到北美大陸時,新教在北美大陸生根發芽。人類的偉大國家——美國奠基於此,美國不只是美國人的驕傲,而是人類探索文明的偉大成果!當愛好自由的人們奔赴美國的時候,他們的夢想有了實現的可能,他們的自由可以得到保障。自由女神,在召喚愛好自由的人們,在鼓勵愛好自由的人們在自己的生身之地開拓出自由的天地!

“唯有獨立,即北美大陸政府的建立,才能維繫北美大陸的和平穩定且確保其免受內戰的磨難;這是最強有力的論點。”——堅持目標不鬆懈,是智慧的表現,不只是毅力的效用。

“政治行為的要義在於挖掘幸福與自由之本源;一個國家應以儘可能少的代價換取民眾儘可能多的福祉,且凡能構建這種政府的人士值得國民永恆愛戴。”——潘恩也有引用,引用的是德拉戈內蒂的話。這句話,應該成為國家共識。

潘恩的責任表現在要求他們一代人解決他們的問題,不能把問題遺留於後代。是的,時間如流水,歷史如流水,人生以流水,不能因為流水的滾滾向前而沒了自己的責任!進化論是存在的,近兩百多年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是人們的責任意識得到了喚醒與強化,責任與科學成為發展的兩翼。當政治和思想無法推進時,我們是在荒廢歷史,我們在浪費自然給予我們的責任!

“任何人的公眾頭銜均是他人授予的;因此這些頭銜的授予者無權剝奪其子孫後代的這種權利。儘管人們可以說;‘我們將選您為我們的首領。’但是人們無法以一種對其子孫好不公平的態度說,‘您的子孫可以世世代代地統治我們。’因為這種不明智、不公平且有違常理的約定(可能)會讓子孫在王權交替後淪為惡棍或蠢材的統治。”——為台灣的柯文哲叫好,人們拒絕連勝文就是對世襲制的反對。而大陸,“紅二代”居然能夠成為辭彙,足見人們頭腦的骯髒。我們對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我們還給子孫套上枷鎖!

“陽光照耀的地球第一次迎來如此偉大的事業……這不是涉及一日、一年或一代,而是綿延子孫後代,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對後世有著或大或小但永不磨滅的影響。”——到如此,1949年登上北京城樓的高級人物們,哪個做了對後代有益的事情!一些對後代有益的人如儲安平、梁思成,則被壓制住!

“以簡單的論證方式來講,當我們將下一代推入負債深淵時,我們必須有所行動,否則,對於子孫後代而言,我們實在太卑鄙可恥了!”——我們想過這個問題嗎?我們不能給後代留下到處是毒與資源竭盡的土地和河流,不能讓後代繼續承受專制之惡!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你依然願意與兇手握手言和,那你就不配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友或為人所愛,而且無論你處於何種階層,亦無論別人賦予你何種稱謂,你都只是一個懦弱的奉承者而已。”——常識的力量,就是這樣的強大。責任與激情,盡在其中!

“任何導致這個珍貴的且理應把握的冬季白白浪費的人,無論其是誰、從事何職、身處何處,都將成為千古罪人!”——開始行動吧,時不我待!不要暴力,要新文化,要自由,要成為正常的人,為此而努力!大家開始閱讀《常識》,像北美爭取獨立一樣,我們要爭取言論自由!

“……這不僅得不償失,而且是以最殘酷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子孫後代。”——愛子孫後代,就不能害子孫後代。從這理論出發,中國的家長大部分是以害孩子的方式愛孩子。

“讓我們團結一致克服困難,成就可載入史冊的偉業讓子孫後代引以為豪。”——中國人需要反思批評祖先的過錯。歷史的遺傳,必須要進行深入地分析,不能讓糟粕繼續毒害中華子孫。想想,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偉人在中國歷史上少有!

潘恩要講述的理念,就是建立一個保護自由與私有財產的國家。“我們的憲章應順應善惡是非之辯,保障所有人的自由和財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建國的理念,就在此(第57頁)。

且看潘恩的前瞻:“上帝在地域上讓北美大陸與美國相距甚遠,這強有力且最自然地證明了英國統治北美有悖上帝的本意;同樣,北美大陸被發現的時間亦佐證了中一點,而北美民眾緣何來到這片土地紮根,則是更為有力的證明:新大陸在宗教改革前夕被發現,就像是上帝為幾年後會遭受迫害且無法再故土上享有友誼和安全的人們仁慈地提供了避難所。”——這樣鏗鏘有力的句子,讓人心潮澎湃。美國原來是承擔在上帝的使命,就像伯利恆一樣是“流著與奶的土地”一樣。當年摩西帶著猶太人離開自己歷經苦難達到伯利恆,而今又無數的摩西在,其中潘恩就是當代的摩西之一。上帝,偉大無比,無處不在!

“在專制國家,國王即法律;在自由的國度中,法律加冕為王,概無例外。為免日後有人濫用國王之說滋生事端,讓我們在加冕禮之後即把王冠打碎,將碎片散予所有民眾共享。”——在觀念上給予人們清醒的人士,觀念成為標榜;在行動上,給予人們知道,美國根基已經紮實。法制國家,是領導人念茲在茲的概念;大約是虛與委蛇吧,因為法制國家與專制水火不相容。

“亞洲和非洲長久以來一直排斥自由,歐洲將其視為異己,英國則已然勒令其遠離。啊!讓我們接納這個流亡者吧,讓我們適時為人類搭建起避難所吧。”——自由落戶美國,是人類的幸事,是潘恩的夢想。

《論北美目前的能力及若干雜想》《附記》是以精確的分析指出北美獨立的時機已經成熟,不能錯失。這樣的分析是睿智的,是相當有效的,分析的文字給北美愛自由的人提供了足夠信仰獨立的力量。

寫讀後感,重讀《常識》,我內心激動。兩百多年前的文字居然成為鏡子照出我們的醜陋。而不自知的人們,卻在垃圾堆里快活的生活!

托馬斯潘恩常識讀後感篇二

恩的《常識》至今仍被奉為經典,乃美國奠基檔之一。而我讀的是梁文道的《常識》,作者梁文道說去這個名是為了向前人致意,歸宗於這種公共知識分子的傳統。除此之外,作者所說的“常識”也有著豐富意蘊。

本書的“常識”也許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卻不會有多少人在意,甚至對那些錯誤“常識”已經深入骨髓卻毫不知情,這種錯誤的“常識”比那些錯誤的“生活常識”、“健康常識”更危害人,這種危害深入內心甚至會慢慢滲透到表面,這種危害不止給個人帶來危害,更會使整個社會開始陷入危難之中,是整個國家陷入災難之中。這不是危言聳聽,是對處在這個社會中的我們一個大大的警醒!

關於時事的評論應該是人們最快遺忘的文章,因為時事發生的實時性,可是卻有一種情況讓時事評論不朽,看就是你說的那些事老是重複出現。比如幾年發生的礦難,評論家煞費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後的處置,指出杜絕它再度發生的方法。結果它不只沒有消失,反而更加頻密地發生。如果時事評論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現實,那么現實的屹立不變就是對它最大的諷刺了。而我們就是處於這樣的時代,一個時事評論能成為不朽的時代,於是梁文道發出了“江山不幸詩家幸”的感慨。

這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理解當代中國的七十張關鍵切片”,下篇為“窺視世界的局部角度”。上篇讓我認清中國現狀,下篇讓我了解世界格局,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篇。

在《自虐》這篇文章中,寫到了這些年常發生的事,就是總有些人冒充日本人的口氣在網上發表各種日本人優於中國人的觀點,可就是有那么多的網友不管其言論是否真實,還在繼續添油加醋。我們不只可以看見人對偏見的執著,還會發現這種情緒表達方式的怪異。它分明就是一種自虐,我們硬是想證明日本人對我們有多歧視,似乎在尋找著一種殘酷怪異的快感。為何會有這種心態的出現,作者分析說這是自信心的欠缺,似乎得不到預期中的徹底道歉、真誠擁抱,我們就永遠無法停止這種近乎自虐的荒誕行為。要想停止這種自虐行為,就必須自信起來,要對自己國家自信,對自己民族自信,才能拋開所謂“日本人優於中國人”的思想。

還有一篇文章讓我醍醐灌頂,這篇文章開頭講的是20xx年李連玉書記開完十七大返鄉全市,全市舉行盛大歡迎儀式的盛況這件事在網上受到了網民的熱烈批評,但批評的字眼都是幾乎離不開“土皇帝”和“勞民傷財”等詞。但是在作者卻發現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會是件“喜事”?看媒體在報導代表們投票的場面,也循例有歡樂的音樂當,與一般國家的國會要不喧譁鬧騰,要不鴉雀無聲的情況大異其趣。但我們似乎都忘了人大會議應該是件正事,不是結婚生小孩一類的喜事。人大會議影響著中國未來的走向,本身是莊重嚴肅的,用“喜事”二字會貶低了它的真正意義。像李連玉書記這樣的代表去參加會議是他分內的責任,就像一個學生去上學,一個工人去上班,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他們的家人有必要在家門口放鞭炮恭賀上課成功上班成功嗎?於是我們發現,李書記的根本問題是他已經忘記了代表是人民的公僕,是為人民訴說要求的,我們何時看到主人為了僕人做了該做的事就放鞭炮煙花來慶祝的呢?這是作者20xx年的觀點,可是在現如今卻發現仍然適用,每到人代大會還能發現許許多多純粹作秀的提案,一些無意義的花邊新聞,儼然淹沒了會議的嚴肅莊重。

這本書雖然都是時事評論,我卻讀了這么多遍後仍覺得使用於這個社會,這個浮躁的喧鬧社會,“毒牛奶”事件、“地溝油”、“有毒蔬菜”等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上海高樓火災”、“甬溫動車事故”、“河南礦難”等事故反映著各個政府部門職能的缺失;“郭美美”事件、“上海高樓火災善後作假”事件、“盧美美”事件等揭露著這個社會的貪婪與罪惡……時事評論的不朽是這個社會的諷刺。

讀完文道先生的《常識》以後,先生洞察事件的能力,可望不可即,但卻讓我擁有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們曾經固執的見解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部分的感知能力,並同時樂於這種損失,至少換取了社會大眾的理解。“常識”的標籤,往往能使我們變成“皇帝的新衣”中的成年人,而不再擁有小孩的那種暢所欲言。所以,我們並不缺乏常識,但是其中有太多倍標籤化的“常識”,於是我們總是被所謂的“常識”引導、也期待這種引導,而忘卻了其原義。

托馬斯潘恩常識讀後感篇三

潘恩的名字看來有不少人並不知道,不過他的著作在18世紀在北美可是熱極一時。按《常識》書上的說法,好像當時在北美幾乎人手一冊。呵呵,我想這可能太過於誇張了。不過,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如何建立一個沒有皇帝的國家、一個把人的基本權利儘量維護好的國家,這本小冊子的普及實在是太重要了。

潘恩同學把我心裡一直思考的問題寫了出來,巧合的讓我懷疑是不是真有移魂轉世。他在《常識》中把人民為什麼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對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備,就會對人民的基本權利進行踐踏,還有人的自然權利與政府的惡的本質進行了說明。我得說,在18世紀那個年代,產生這樣思想火苗的人真可謂偉大。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種種公民權利,在200多年前的時候,還只是皇帝讓你有才能有的。隨然我對西方人的文學描寫習慣不是太能適應,但還是能看出潘恩是冷靜的把人類從出現開始起仔細思考過的。書中較為詳細的描述了人怎樣適宜群居,群居後產生的利益衝突,法律的產生,以及公共事務的維持,當族群擴大時,公共事務不可避免的需要有專門人員來做,這樣就產生的政府,還有以後政府逐漸會因為惡的本性而對公民權利產生威脅、以及會把手中的職權濫用而為自己謀利。不可否認,這本書的普及使得五月花的乘客以及北美的廣大居民意識到,他們有權獨立,且獨立後要小心的設計一種制度,使之不能在長年累月的運轉之後,慢慢從為公民公共事務進行服務轉變成一個隨處可見冷臉、辦事效率低下、利用職權貪污受賄、大事小情均以機密不可外泄為由進行搪塞的一隻由納稅人來供養的怪物。我相信、而且書中也說明了,《獨立宣言》的作者們,以及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們,絕大多數都是《常識》的讀者,這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這本書的名字其實很奇怪,《常識》,這個詞表達出來的意思仿佛應該是大家不用看這本書就能知道的事情或道理。可就是這簡簡單單的一個詞,有多少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曾想過或者有機會去接觸過。他們為自己有一個看起來偉大的領導人領導著,卻不知道一個信息流動性很差或只有單向信息流動的社會下可以把任何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塑造成有“屎”以來最聰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而這個人可以在沒有任何的監督之下任勞任怨的為人民服務,而在其領導下的政府中的所有人也都是這樣的一群。這樣的人是有常識,還是沒有《常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