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很多人思維常常在字裡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裡,是怎樣跑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篇1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於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通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托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里,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內容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為討論的中心,並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

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於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著光芒,為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遷,雖然並沒有形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為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篇2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嚮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所以,通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並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可以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以及階級的局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展現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他為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於通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為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柏拉圖認為理想國的教育應從人小時候開始,包括質樸的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鍊產生身體的健康。”他希望監督詩人、強迫他們在詩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時監督其他的藝人,禁止描繪邪惡、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過這樣,讓城邦的護衛者遠離罪惡的形象,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薰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這些從小抓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有遠見的,並抓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施加影響,將服從統治的信念根植於心中,必然是最徹底、最有效、最穩定的統治方法。這些教育理念,對後世的教育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與前面一樣,讀到這裡,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圖相左的見解。柏拉圖覺得:為加強思想統治,應該不惜控制所有藝人,阻止他們不論在繪畫或雕刻作品裡,還是建築或任何藝術作品裡描繪邪惡、放蕩、卑鄙、齷齪的壞精神,“哪個藝人不肯服從,就不讓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認為:世界上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邪惡,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因為有惡,人們才可以感受到善;因為有醜,人們才能體會到美;因為邪惡的存在,人們才追求正義。摒棄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極端只會適得其反。無論是藝術還是思想,都只有豐富、全面、博大精深時才是最有利於人才培養、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所以,或許不應該過分去追求社會思想的統一和單調,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長期永遠的被壓制的。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於永恆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柏拉圖作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書寫並流傳了豐富的哲學著作,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對後世哲學影響尤甚。《理想國》幾乎是一部“哲學大全”,大部分由對話體寫成,文體之優美,思維縝密。柏拉圖認為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識的人才能將具體事物與理念事物準確區分開,因為他們能真正認識到美。柏拉圖覺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始終覺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聯繫的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人能主觀能動的認識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認識會受立場、知識、世界觀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和柏拉圖的世界觀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對於善、對於美,我們都是心懷感恩並敏銳感受著的,對於它們的歌頌我們有一顆同樣的心。

看這本書,不僅能了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著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不小的啟迪。讀這本書,我收穫良多。

班級:08級金融一班 學號:20xx1810123 姓名:吳丹

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篇3

我隻身一人來到一處幽靜的小樹林裡,大霧瀰漫,小草清新。遠遠望去,依稀的霧裡,那些如手腕大小的樹木矗立在草叢總,樹旁的寬河,永遠的平靜,偶爾有一隻魚跳出來,站在河邊,望著河的平面,大霧瀰漫,濃濃的霧中,有一群老人在練拳,不仔細看,當時在水中,整個就是宛如一副天畫,神情自在,有一個躺椅就好了,躺在躺椅上,逍遙自在。

人的拼博,到了最後,化作了土,留給後代,留給後代什麼,荒蕪、沙漠、破敗的空氣、污染,清新的小樹林已遠去,藍藍的天空不再藍,土地是黃色的,不過是一鹽鹼化了。

低碳生活,說的好聽,只有一部分人做了,中國,在已久後,會變得破敗,這不是詛咒,我看到過一個圖片,一個老人,跪在地上,在一個壯心華麗的辦公室,一個顯得出是名貴的辦公桌,一個年輕的政府官員坐在椅子上,兩膝蓋押在桌上,臉上帶著欠扁的笑容,噁心死我了,那老人,穿得破爛,凌亂的頭髮,明顯還能看到眼裡的淚花,我真搞不懂,他桌上的兩面中國的國旗是什麼。

人世間的良心還是有的,我記得,有一老太太到一華貴的飯店,要了一碗麵湯,按平常來說,麵湯都是不要錢的,那老婦人,也是一樣穿得破爛,服務員看他可憐,就讓廚師在碗裡放了一個荷包蛋,結果你猜是什麼?

老婦人看到碗裡的雞蛋,馬上就說:“我身上只有兩塊錢,我不吃肉的。”看看,把雞蛋說成肉,可見,這位老夫人連雞蛋都沒吃過。

在美國乃至德國以及其他的國家,都有優惠困難市民的不助,我記得,在美國有一條“每月領幾百美元,直到你找到工作,若你找不到工作,這筆錢可以一直領下去。”看看。這就是差距。在中國,你只能等到你退休,有養老證才能每月領1000元。都知道貨幣的轉換吧。

我記得最恐怖的是在一條大街上,有一位賣紅薯的老太太,並且穿得不像樣,可是在寒冬的壓迫下,還在出攤。

但是,讓人最可恨的是,一輛卡車呼嘯而來,並瞬間停下,一兩個穿著制服的人下了車,邁著腳步,站立住。老太太一看,趕緊推車走,但是被攔了下來,只見有一隻腳揣在了車上,老太太跪了下來,說:“各位大爺,你饒了我吧,我還要靠著這一輛車去給我正上大學的孩子的生活費啊!”可是,城管給了老太太一個凌厲的臉色,這叫人怎么看下去啊!

老太太跪在地上,嘴裡還喊著饒了我吧之類的,並且老太太的頭沒停一下,一直在磕頭,城管看都沒看,只管砸。

我曾經想像,這就是中國嗎?還是專門收賄賂的中國。

有一位偉人說過:“現在的中國猶如一個美女,將來這個美女老了,還有誰會為她鮮花?”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中國古人想過理想國:“我希望我的國家,家家戶戶不用關門,不用錢財,什麼也不用,沒有小偷,沒有懶人,沒有什麼邪惡的人,有的只是純潔、善良。

但是,很遺憾沒有。

我期望的中國,是乾淨的,沒有暴力,什麼所謂的兄弟,什麼狗屁情誼,只不過是黑幫所謂的俠義,說的好聽,不過是假的。

最後,想我開頭所說的,清新的樹林,沒有一絲雜質,只是純白色的。

一句話:"一個國家治理的好,是不會有貧窮出現的。"

理想國讀後感1000字篇4

“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人間的根下,千年古蒼,再度延長,長得從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歲月中,從零到無窮大的英雄人物與哲學勇士,用自己的熱血灑磨了光陰,熏暖了人間煙火,來染出他們追求的正義與智慧。

凝聚著對正義與善的追求,將它們用文字對話的形式來躍然紙上,這新穎的模式,也構成了柏拉圖的一大獨特風格,才能被後世遠遠流傳。

《理想國》採用了獨特的寫作手法,以蘇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的串聯出一章章有規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樣雋永。全書大致闡述了柏拉圖關於對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小說里的人物通過深思的對話表達了自己對真善美的嚮往和理想國度的臆想藍圖。

而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蘇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個人,在心靈里有內在的精神狀態的美,在有形的體態舉止上也有同一類的與之相應的調和的美……這樣一個兼美者,在一個能夠沉思的鑑賞家眼裡豈不是一個最美的景觀?

格勞孔:那么是最美麗的了

蘇格拉底:再說,最美的老是最最可愛的

格勞孔:當然了

蘇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過樂的教育的人,對於同道,氣味相投,一見如故,可對於渾身不和諧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勞孔:對心靈上有缺點的人,他當然厭惡,但對於身體有缺點的人,他還是可以愛慕的

詼諧幽默的溫婉的對話,很有張力,對人性的可愛和心靈的交融,是簡單中的華麗。不知道可不可以將它和孔子的“……擇其善者而從之。”相聯繫上,人正是擁有對真善美的追求,才會熠熠生光。

心靈就像裹著一層柔軟的漿汁,溫熱的如同糖漿般的黏稠,人在不斷地選擇著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來獨善其身,彼此靈魂間的溝通是最最美麗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種超越時間、空間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而實際上柏拉圖式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雖小說的主題內容是關於對理想國的建立構想,背負著腦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對人類的柏拉圖式靈魂間的愛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卻遠遠超過了我對理想國度和哲學城邦的感悟,讓靈魂可以有所依靠,讓肉體找到歸宿。

當歷史的車輪載著這些幾千年前的哲人們用心鑄就的講稿駛入二十一世紀,是這樣薄的一本書,記載著對理想國邦和美的托念,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其中無法承受的重量,這是日日夜夜用心疊加出來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舊延續,延續著我們世世代代對心靈最深處的那種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