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紅蘿蔔讀後感600字

蘿蔔透明,因為蘿蔔只是一個意象。讀者從中悟出了什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透明的紅蘿蔔讀後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透明的紅蘿蔔讀後感篇一

時間是十年動亂時期,地點是一個邊緣的鄉村。政治的熱浪似乎只是給這裡的人們增添了些吵嘴時的時髦辭彙。人們好像還是和過去一樣,如植物般自然生長,忙著生,忙著死,成長,衰亡,這么多的體驗,卻沒有任何精神上的撫慰。他們是被荒廢的土地。

莫言的小說總像是一種囈語,是長久處在孤獨中的人,特有的那種自說自話的習慣。他用這種夢囈般的語言對周邊的世界進行著極端敏銳的體察,但當面對社會交流時,卻會不自覺的失語。

每個男孩子,或者就是孩子,都會有像黑孩那樣的封閉時期吧。大約就是在十歲十一歲,介於童年與青春期之間。那個時候,人的自我意識蒙朦朧朧地覺醒,少根筋的孩子會開始注意自己長得好看不好看,是健壯還是羸弱,開始有了煩惱的感覺。然而那個時候的我們無論是語言還是心理都還太稚嫩,無法解決這些可笑的煩惱,甚至不知道怎么表達,尋求幫助。於是,我們必須一個人面對最初的人生痛苦,忍耐著。沉默的久了,就索性不再說話了。孩子的心裡覺得,就算說出來,也沒有人能夠理解。

男孩子在這一點上似乎尤其明顯。十多歲的大孩子,女孩或多或少還是乖巧愛嬌的,男孩子,那可真是倔頭倔腦,不招人疼。況且,社會環境對男性的期許,必然會使男孩在成長中帶有更多的狂妄,這種夢想的負荷,是孩子羸弱的身軀和心智所無法承載的。內心與外界的矛盾,就這樣變的尖銳起來。可惜,大人們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絲毫沒有意象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經歷著怎樣的涅盤。

處在鄉村社群中心的青年們,他們對於黑孩從沒有屑於理解。菊子的關懷,不過是少女過剩精力的施捨,或者說,是女人洋溢的母性作怪。一旦她的欲望,通過與男性的交往得到滿足,她便順理成章地把黑孩拋到了腦後。小石匠,我們都看得出他對黑孩的照顧是為了迎合菊子。所以,雖然這兩個人是小說中為數不多給黑孩好臉色的,但是黑孩卻絲毫不領情。一方面是出於孩子特有的敏感,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喜歡真正的不喜歡。另一方面,是邊緣人物對於中心人群的嫉妒,他們有著完整的生活,燃燒不盡的生命力,他們年輕強壯,是社群的精英。而自己,只能沉默孤獨。

黑孩對鐵匠們反而有著古怪的依戀。小鐵匠雖然暴躁粗鄙,但他對黑孩的態度倒是真誠的。雖然他把黑孩欺負的夠慘,但黑孩似乎與他有著詭異的精神聯繫。結局處小鐵匠哭著呼喚著黑孩似乎正印證了這一點。老鐵匠則是黑孩依賴的對象,他給這個孤獨的孩子一種安全感。他常常唱起一首淒涼亢奮的歌:

“戀著你刀馬嫻熟,通曉詩書,少年英武,跟著你闖蕩江湖,風餐露宿,受盡了世上千般苦——你全不念三載共枕,如去如雨,一片恩情,當作糞土。奴為你夏夜打扇,冬夜暖足,懷中的香瓜,腹中的火爐……你駿馬高官,良田萬畝,丟棄奴家招贅相府,我我我我是苦命的奴呀——”

古雅的茂腔,優美的辭藻,這首棄婦詞撫慰著這些孤獨的靈魂。他們都是精神上的棄婦。無論是作為社會邊緣人物的老人和小孩,還是那些正當年的青年男女們。生命在他們身上產生了各種奇異的變化,可是在那個物質貧乏,精神更貧乏的年代,在那個閉塞的鄉村,他們的精神封閉在死胡同里,雖然被生命力驅趕著,卻走來走去,找不到出路。《透明的紅蘿蔔》最大的氣質就是孤獨,無論是孩子獨自走在田地間還是小伙子熱熱鬧鬧的打架,他們都是那么的苦悶,彷徨,相互之間無法理解,也無力援助。

最後說說透明的紅蘿蔔。小說中它在第三節末尾第四節出閃現。它的象徵意義眾說紛紜。我覺得,透明的紅蘿蔔不過是當時黑孩腦中臨時走神的產物。小石匠與小鐵匠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可黑孩只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孤獨的人,也有著不屑於參與世俗的傲氣。那個金色的蘿蔔,或許是少年之夢的具象,是黑孩忍受痛苦,夾縫中生存下去的支撐。只是,那只是孩子充滿傻氣的夢啊。蘿蔔,是透明的。

透明的紅蘿蔔讀後感篇二

蘿蔔能夠透明,還是紅色的。這已經是個意象,一個富於詩意的意象。它使人想起童話。然而,按照通常的說法這應該算是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所謂農村題材小說。但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恐怕都要猶疑,它究竟能不能算是反映現實農村生活的農村題材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子。這孩子剛出現的時候普普通通,赤著腳,光著脊樑,穿一條又肥又長的白底帶綠條條的大褲頭褲子,細長的脖子支撐著大腦袋。但是越到後來,這孩子越象個小精靈,還透著幾分神秘。他從來不說話。他從不怕冷,當十分強壯的老鐵匠都穿上棉襖時,他仍然光背赤足,且沒有半點瑟縮。他用手去抓熱鐵,讓熱鐵象知了一樣在手裡滋啦滋啦地響,把手燙得冒出黃煙,可他還不慌不忙,仿佛那皮肉的的痛中有一種快感。他在一個夜晚看見了透明的紅蘿蔔,那蘿蔔晶瑩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鬚鬚象金色的羊毛,蘿蔔里還流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於是孩子便著迷地去尋求它,以至於到蘿蔔地去,把每一個蘿蔔都拔下來舉到陽光下端詳,最後把一片地蘿蔔全部拔光……

這的確很象童話。然而,這些非現實的童話因素在《透明的紅蘿蔔》中只是其藝術形象構成的一種成分。與這種童話式的非現實因素相交織,小說中又有很多十分現實的農村生活描寫。凡是對我國農村生活,特別是對“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農村生活比較熟悉的人,都會承認這些描寫既豐富多彩,又生動準確。例如小說作者對公社副主任劉太陽的刻畫,用墨並不多,只寥寥幾筆,然而活龍活現,一個本質還不算太劣,卻已經習慣於欺凌百姓的小官僚躍然紙上。

小說中的其他幾個人物,還有小說所展現的一幅幅農村生活圖景,也都寫得十分生氣,發散著一股溫馨的泥土氣息。讀這些地方的時候,我們幾乎會忘記小說中的那些童話式的非現實的因素,以為自己在品味一篇風格上非常“寫實”的小說。如此,《透明的紅蘿蔔》多少給人一種迷離恍惚之感。

它所描寫的一切,似乎是現實的,又是非現實的,是經驗的,又是非經驗的,是透明的,又是不透明的。

小說這種獨特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效果,使我們獲得一種新鮮的、陌生的審美經驗。它使我們有些困惑,但也使我們享受到一種“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愉悅。

透明的紅蘿蔔讀後感篇三

這本《透明的紅蘿蔔》里,莫言的早期文字里我讀到了一種難以壓抑的衝動,一種用詩化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暴力的語言去舒緩平復內心的衝動。

由此我想到了早年的余華,余華的早期語言並不暴力,但描寫的內容很暴力,同時他的眼睛一點也沒有詩情畫意,他的語言冷冰凍的就像醫院的手術刀一樣沒人情味。他的文章里我讀到的是殘酷的理性,暴力的理性。

而莫言不是,他的文字里我讀到了人的渺小和對於自然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升華出一種神話自然,崇拜自然的獨特情懷。

無論人世有多少的醜陋和不解的謎團,人與自然比起來都是如此渺小,自然才擁有大靈性、大智慧。一切的痛苦、迷茫、暴力、貪婪等人的略根性,自然之神的懷抱中都無足輕重,再大的苦難,也終將平復,自然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讓你心上的所有傷口結痂。

就像黑子背上的傷口結痂以後,竟然在白日裡像兩面鏡子一樣反射出太陽的光輝。

通書讀下來,我讀到一種可怕的、沉默的力量,因而也想起已經去世的王小波寫的《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的雜文寫的酣暢淋漓,但缺乏詩化的美感,太過理性了。而莫言筆下的黑子不言不語,默默承受人世間的一切苦難。而當他每次獨自一人面對自然的時候,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前都有了靈性和魔力,如此讓他著迷。每次他都可以從新煥發出生機來。仍然沉默,但更有力量去面對人世的是是非非。

作者仿佛堅信只要黑子眼中的自然界是充滿神奇的所在,只要他獨自一人時和自然心心相通,渾然忘我。努力存在下去就是有意義的。

只要黑子還能看到透明的紅蘿蔔,只要黑子有一顆透明的紅蘿蔔一樣的心靈,他就充滿力量,活著還求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