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余華讀後感

余華活著這部書告訴我們為何活著?那大家讀了小說思考到哪些哲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活著余華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活著余華讀後感篇1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

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峰抱著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著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

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著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並且敢幹面對,我不敢說。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么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著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脫,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並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著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活著余華讀後感篇2

《活著》這本書,余華寫得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靜,面對書中老人的一生經歷,心裡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不過的生命。

少年去遊蕩。老人叫福貴,年輕時嫖賭敗家,仗著幾代家業,不聽長輩教誨,辜負對他百般忍讓,如故跟著他的妻子,最終賭光了幾代人的積蓄,所有的風光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從富家少爺到下層百姓,如同一個晴天霹靂,將這個把靈魂都置於嫖賭中的少爺劈醒,才開始珍惜身邊的親人,打算重新開始。

中年想掘藏。命運似乎因為福貴犯的錯而要刻意懲罰他,破產後接連著喪父,為母抓藥是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已亡故,女兒鳳霞也因一次生病成為聾啞人。

後來人民公社成立了,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歸了人民公社。妻子在這期間得了軟骨病,而且日漸嚴重。福貴一家禍不單行,兒子有慶死於採血事故,為救縣長夫人被一個無情的醫生奪去生命。女兒鳳霞死於生產,只留下了兒子苦根,四年後,女婿二喜死於工地事故,就剩富貴和外孫相依為命了。死神連這僅有的幸福都不肯給福貴,又奪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葉小船,遊蕩在社會這個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貴只有受著命運的擺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著,就像小船只有隨著波濤時起時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讓自己陷下去一樣。

福貴的一生是平常的,卻有一種力量讓人在合上書後為他感嘆。是他強忍著親人生老病死的天災,社會灰暗的人禍的力量,一種“忍”的力量;是他無論多苦多難,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著的力量,一種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過於乏味,讀初三的時候,日日夜夜想著盼著畢業,以為過了中考這一關就可以鬆一口氣了,只要熬過初三,接下來就是輕鬆愉悅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著國中畢業了,可這卻是高中的起點,還來不及暢快的舒口氣,又得咬緊牙,開始高中的馬拉鬆了。我曾問自己,這么苦是為了什麼?卻總也找不到結果。福貴的一生似乎讓我有些明白。這就是生活。

身為一個剛步入高中的學生,我經歷的磨難是少之又少,與大人比,與福貴比,與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麼呢?國中堅韌是為了中考,那么高中堅韌便是為了高考。我們應該少抱怨,腳踏實地的前進才是正道。

活著余華讀後感篇3

《活著》一書是從徐家的敗落寫起的。“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樣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裡,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裡,鵝變成了雞,現在雞也沒了。”這樣一段形象生動的發家史和敗家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了福貴貧困生活和“活著”意義的源頭。

暫且不說福貴年輕時如何賭博、泡妓院、氣丈人,福貴也算得上相當幸運了。福貴為生病的娘到城裡請大夫的路上,被硬生生地拉去當壯丁拉大炮,結識當了六年兵的老全和十六七樣子的娃娃兵春生,並與他們在戰場上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一起抬大米、搶大餅。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士兵死傷無數。福貴和春生幸運地揀回一條性命,老全卻永遠離他們遠去。帶著對妻兒的牽掛,福貴回到了家。

土地改革懲罰地主,龍二作了福貴的替死鬼,福貴又悻悻地逃過一劫。福貴的兒子有慶為救生孩子大出血的校長——劉縣長春生的女人,被荒唐的醫生抽乾了血,死了,死在醫院一間磚砌的小屋裡。女兒鳳霞自己生孩子時大出血,沒有保住性命,也死在那間房裡。

偏頭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兩塊水泥板夾死,又死在醫院的同一間房裡。成了孤家寡人,這是何等的淒涼。福貴的女人家珍,這是一個堅強賢惠的女人,軟骨病並沒有停止她辛勤勞作的步伐,直到雙腳不能站立。她為福貴活著,為鳳霞活著。

待有慶、鳳霞相繼離開後,她也毫無牽掛的走了,走的那樣安詳,那樣坦然。後來,能說會道的外孫——唯一為福貴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苦根也被豆子噎死了。不禁感嘆,這徐家的人難道就沒一個命好的嗎?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都是經福貴的手埋的。

故事結尾聽著老人淒涼地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心想,這不正是福貴的人生寫照嗎?孤孤單單一個人和棄世的和尚有什麽分別?反正都是經歷世事滄桑後寧靜的人了。

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麽?福貴的人生告訴我們:活著,不僅僅為了自己,那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同樣值得你為他么而活。現實也許殘酷,但不總是殘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沒到絕望的地步,想想福貴。你或許會得到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