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散文讀後感

席慕容的文章和詩歌總會讓人心情寧靜或是帶上少女蓮花般淡淡的輕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席慕容散文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席慕容散文讀後感篇一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席慕容的詩和散文,尤其是詩,字裡行間都散發著淡淡的羅蘭香,清新朦朧,如夢似幻。她的詩總是帶著淡淡的苦澀,可卻能很好地表現她對生命的熱愛,對青春的追憶。她書寫的,不只是那種她夢想的“絕對的寬容、絕對的真摯、絕對的無怨、和絕對的美麗”的愛情,更是為了紀念難忘的青春里的愛的印記。這個寫出優美詩句的女子曾說“寫詩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她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她的詩里,有愛情、鄉情,每一種感情都豐富細膩,讓人沉醉。

很喜歡她是那首《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候…看似淡淡的語氣,卻包含了濃濃的情感,如果那棵樹有自己的意識的話,我想那應該是它心底最美好的願望了吧。當青春嬌艷的花朵綻開了深藏紅顏的時候,總是期待有人能在此時看見,最好那個人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或命中所定之人。沒有誰會喜歡紅顏空逝,在宿命中獨自徘徊,一覺醒來伴隨著你的只有那雨後零落了的花,無限孤單,卻又苦於無人欣賞。“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多么震撼人心的決心,多少人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來了又還,我們是否想過要努力留下誰?多少事在我們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記憶,為此我們是否曾想過要努力爭取不要留有遺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後驀然回首卻發現沒有任何美好的回憶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嘆息和四個字—不過如此!

一直在想,那個讓席慕容反覆書寫的他究竟會是怎么樣子。後來我終於明白了,那個所謂的他不是那個讓她心動的男孩子,他的身影在她的心中也許早已淡去,席慕容書寫的,是對逝去的青春的追憶和對那些飄渺不定的愛的感覺的捕捉,她將難以直接表達的愛都賦予給了一個個記憶中或想像中的情景。那樣的邂逅,那樣的暮色,那樣一棵會開花的樹,無疑都是對青春的愛的見證,哪怕一切終如雲煙,她也要問一句:“難道青春必要愚昧,愛必得憂傷?”

席慕容的詩的世界裡,鄉愁是一支永遠迴旋著的曲調。祖籍內蒙古的她,在46歲以前,從未見到過故鄉,深遠而遼闊的內蒙大草原永遠只在詩人心中魂牽夢繞。“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不會老去。”濃郁的鄉愁,貫穿在席慕容的字裡行間:“像那草原千里閃著金光,像那風沙呼嘯過大漠,像那黃河岸、陰山旁。”

“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你。內疚和悔恨,總要深植在離別後的心裡……在暮靄里向你深深俯首,請為我珍重,儘管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終必成空。”這句詩出自她的另一首詩《送別》。作者錯過了某些東西,首先感到的是後悔和遺憾,但作者善於調節自己的的心情,所以最後說道“世間種種,最後終必成空,”不管是自我安慰還是看透,總歸是很有效的調節了自己的心態。可現在的我們總是容易沉迷於一件事,一種情緒,一個人……不知是忘了將自己從中抽身,還是不想,不願,以至於生活總是渾渾噩噩,然後繼續著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我們需要的就是像作者那樣的心態,珍惜現在。回憶過去,是為了現在能更好的生活。

席慕容的詩總是給了我很多想像和思考的空間,不止是《一棵開花的樹》或《離別》……

席慕容散文讀後感篇二

接觸她的詩歌和散文不久,要說最為熟悉的,不過也就是那首“一棵開花的樹”。儘管如此,在閱讀了接近十幾篇作品後,我不得不稱讚席慕容是一個心思細膩且文筆流暢。每每讀來都會給人一種清新舒暢的感覺——無論讀上多少遍,總是能夠體會到一些不同的東西。從每一首詩裡面我都能感受到她那顆炙熱跳動的心,苦苦訴說著她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感情。

席慕容用她的筆,輕輕的描繪著,勾勒出一幅幅能夠觸動到我們靈魂深處的畫面——主人公可以為一棵為了一段緣而苦苦等待了五百年的樹;可以為流著傷心淚看愛人離去,家破人亡的樓蘭新娘;也同時可以為感嘆時光像白駒過隙,物是人非的她自己。華麗的用詞和精緻的寫作手法只是如在繁花旁邊點綴襯托的綠葉,我所真正欣賞的,其實正是她那種不同與常人的生活態度以及僅僅只用兩隻眼,一隻手所創造出來的不一樣的世界。

她對這世間萬物,花草樹木都皆抱有著異樣的情懷;仿佛它們都是活的,動的,是會有喜怒哀樂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我有好多次都在想,她到底是以怎樣的心情,寫出這句帶著三分遺憾,七分感傷的句子?她又是如何把一個植物的心理活動刻畫的如此惟妙惟肖?在她的作品集裡,很多詩歌都是以愛情作為主軸,用最真實的一面活生生的告訴了我們這世間的殘酷。“然後在街角我們擦身而過,漠然地不再相識。啊,親愛的朋友!請別錯怪那韶光改人容顏,我們自己才是那個化裝師”…我已經過了讀公主童話長大的年齡,也開始逐漸知道和了解到想要萬事達到完美無瑕是不可能的事情。上天是公平的,在給了一個人足夠揮霍的財富以及顯赫的身份地位的同時,也會不留痕跡的拿走一些;亦或者如同被折斷翅膀的鳥兒,失去所嚮往的那份自由。想必席慕容正是看透了這群天天在街上與她擦身而過的男男女女,才故而感嘆“難道鳥必要自焚才能成為鳳凰,難道青春必要愚昧?愛,必得憂傷…

席慕容散文讀後感篇三

我喜歡這句對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捲雲舒。”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在這個人們越來越只看重金錢的社會,越是長大越是嚮往那種淡泊自然的生活。我比較偏愛那種遠離塵世煙火的文章詩歌,偷閒的時候,總喜歡倚在書桌前,手捧書卷,細細品讀詩作的意境和詩人當時的情感,那時候總是有種獨立於世的悠然之感。

我喜歡席慕容的詩集,原因在於:與她詩作情感的相連和共鳴。我喜歡她詩作字裡行間總是如紫羅蘭般的清新朦朧,似遠還近,如夢如幻,著實讓人著迷。席慕容曾說過:“寫詩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她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她的詩作可以用一個“真”字形容。就是這樣的詩,很容易讓人沉醉其中。她的詩中,充滿著一種對人情、愛情、鄉情的悟性和理解。也正是因為喜歡她的“真”,我喜歡上了她的詩,從詩里我喜歡上了她的人,甚至她的“悲與喜”,也就在此時我也喜歡上了用詩來記錄生活,用詩來品讀人生。

席慕容的文章和詩歌總會讓人心情寧靜或是帶上少女蓮花般淡淡的輕愁,就如她的那首《一棵開花的樹》中“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候…看似淡淡的語氣,卻包含了濃濃的情感,如果那棵樹有自己的意識的話,我想那應該是它心底最美好的願望了吧。一本書,一首詩,讀的人不同感受也不相同。就如好多人就把它解讀成了一首情詩,表達了“女孩子站在那裡等待男孩子”,席慕容也曾表示:讀者的解讀很多,詩人的解讀只有其中一種,但是讀者的解讀同樣也具有權威性。

當青春之花綻放的時候,人們總是期待在這最美的時刻,出現自己心中所想抑或命中注定之人。沒有誰會喜歡紅顏空逝,在宿命中獨自徘徊,一覺醒來伴隨著你的只有那雨後零落了的花,無限孤單,卻又苦於無人欣賞。“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多么震撼人心的決心,多少人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來了又還,我們是否想過要努力留下誰?多少事在我們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記憶,為此我們是否曾想過要努力爭取不要留有遺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後驀然回首卻發現沒有任何美好的回憶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嘆息和四個字—不過如此!

我最喜歡的是那首《送別》“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你。內疚和悔恨,總要深植在離別後的心裡……在暮靄里向你深深俯首,請為我珍重,儘管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終必成空。”至今猶記得當時看完這首詩後不由得落淚,腦子裡想起大學畢業那會,想起那些擦肩而過的人,想起那些往事的悲與喜。席慕容的詩讓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找到了“世外桃源”,我在這裡“耕種”,收穫的是滿滿的精神寄託。每當我遇到困難或者遭受挫折的時候,我會去品讀她的作品,會品讀“水一樣的女人——席慕容”,甚至有時候還會去寫首小詩,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那時我也寫了這樣一首詩《遠去的身影》:

夢近了

你卻遠了

在記憶的海洋里

似乎你還是那么清晰

那么真實

而我

而我伸手卻永遠觸不到你

我知道

你遠去了

你離開了

永遠的走了

在培根的《論讀書》里曾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我喜歡這樣的讚譽,也努力想成為一個聰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