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孤兒優秀讀後感1500字

《霧都孤兒》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窮苦兒童的悲慘生活,揭露了貧民救濟所和學校教育的黑暗。那么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霧都孤兒讀後感1500字,一起來看看吧。

霧都孤兒讀後感1500字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十九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霧都孤兒》是狄更斯創作初期的一部重要作品。

小說是以倫敦為背景,以一個孤兒的遭遇為主線,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真實地反映了倫敦、甚至當時整個英國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它不是單寫了一個孤兒的辛酸經歷,它更寫了當時整個英國社會中所有的下層人民的困苦,同時也寫了上層機構的腐朽和荒唐。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寫作時,正值《濟貧法》在英國頒布不久,狄更斯此作在抗議社會不公,喚起輿論,進行改革,對處於水深火熱的貧民得到社會救助起了積極的作用。

書中班布爾,身為教區幹事,(後為救貧院院長),卻把他所擔任的濟貧工作,作為發財的工具,他在那可憐的孤兒身上,從僅夠維持最低生活保證的救助款中,採取減少他們的飲食標準,對孤兒們進行打罵虐待,造成孤兒大量的死亡。其無法無天,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小說的主人公奧立弗。特威斯特是出身在救貧院中的孤兒,他在救貧院的寄養所里被“養育”了九年,這九年吃的是豬狗食,又瘦又小的他僥倖活了下來,然後被送到一個承辦喪事的棺材店裡當學徒;他無法忍受這裡的不公和虐待,於是歷經艱難逃亡倫敦。奧立弗的苦難是教區幹事班布爾一步一步對他施虐的結果,班布爾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逃往倫敦後,奧立弗落入賊巢,開始了更為悲慘的生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一位老紳士(最後得知他正是奧立弗父親年輕時的好友)救出,卻又一次被綁架回賊巢之中。奧立弗的遭綁架和他的同父異母兄弟蒙克斯(原名愛德華。黎福德)有關,因為他們的父親立下一份遺囑,確定了奧立弗的繼承權,但是要符合一個條件,他在到達法定年齡之前不能有不光彩的、下流的、卑怯的或是違法的行為玷辱他的姓氏。所以蒙克斯用錢買通賊集團頭目,把他誘入墮落,以使奧立弗從法理上喪失繼承權。而班布爾夫婦(其時一為救濟院院長,一為救濟院總管)也被蒙克斯收買,毀滅了關於奧立弗出生的有關物證:他母親留下的小金匣和戒指。

班布爾夫婦身上散發著腐敗的惡臭,他們根本不把奧立弗這樣的孩子當人看待,對於可憐的救濟費用,層層剋扣,致使這些孩子營養不良,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不少孩子成了腐敗的犧牲品,如本書中的小狄克,一個死在救濟院中的善良孤兒。這種腐敗構成了社會一大禍害,加劇了社會的不公。使孤兒們的權利得不到有力的保證。對社會罪惡的形成,他們難逃其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英國社會的道德淪喪,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對於上層社會的這種醜行,唯一辦法是對上層社會的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防止他們濫用權力。

小說也對生活在社會底層,即使是那些以偷盜為生、寄居巢穴的人們也並不一味指責,而是指出了他們所產生的社會應負的責任。在他們身上仍然有可能產生人性的光輝,如南茜多次對奧立弗施以援手,對這個小弟弟暗加保護,並且以自己的死召喚出來驚天動地的社會正義力量。即使是作為首惡的教唆犯費根和殺人犯賽克斯這種罪孽之身,他們心靈麻木、墮落、冷酷,他們人性中那一點對光明的追求卻在最嚴酷的現實中表現出來。費根在死囚室中待死與奧立弗見最後一面時,作者似乎用了象徵的筆觸,讓一個純真的少年如天使一般“導引”了那個罪孽深重然而又可悲可憐的的老朽罪犯。賽克斯殺了南茜出逃途中遇到一場沖天烈火,他在無所不在的恐懼和惶惑的折磨下忙著去撲火,要“逃避記憶,逃避自己”,作者對這兩個人的安排耐人尋味。

在書中惡人的代表無一不落個悲慘的下場,善良的奧立弗經過一番周折,最後在一些好心人和老紳士的幫助下重新得救並奪回遺產;老紳士收奧立弗為養子並對他施以知識的恩澤。善良的奧立弗隨著他稟賦的發展,一切跡象都表明他未有負老紳士的期待。而蒙克斯攜了分得的一份財產去到新大陸的一個僻遠之地,他在那裡揮霍一空之後又重新走上了老路,後來犯了又一樁欺詐罪被長期監禁,最後在一次舊病復發時死在監獄之中。

班布爾先生和班布爾太太由於劣跡敗露被革去職務後,每況愈下,陷入極其困窘的境地,最終被收容在他們自己曾一度在那裡逞盡威風的救貧院中。

抗議社會不公,反腐敗,特別是要求對社會制度的迫切改革乃是本書的主題。

狄更斯的創作方法,人們稱他為浪漫的現實主義,他的這種浪漫手筆體現了他的作品充滿生氣和樂觀的情緒,對社會、對人生、對人類仍抱有一種無法泯滅的希望。在《霧都孤兒》中,這一浪漫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得到了充分驗證,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狄更斯善於以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如腐敗的班布爾先生在事發後,一副哭喪相,四下張望,可憐巴巴地說:“我希望這件事件不捨得致使我被革去教區的職務。”其與當初趾高氣揚的樣兒成了鮮明的對照。幽默與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是他作品成功的保證。如班布爾夫婦,其個人品性經作者一經放大而倍加清晰、深刻。他們的惡劣表現理所當然受到極大的譴責。狄更斯的語言是質樸的、生動的、大眾化的,但其表現力是驚人的。除了他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社會敏銳的觀察,他的作品的成功也得益於他的語言和筆調。《霧都孤兒》就是例證之一。

霧都孤兒讀後感1500字作文

不久前看了《霧都孤兒》的電影,接著又看了小說。看完之後不免寫下了這些文字。

電影對小說的改動還是相當大的,好幾個我認為很重要的人物都沒有出現,而且基本的人物關係也都作了變動。畢竟要把一本著作完完全全照搬進銀幕不大現實,對於導演來說,更壞的是對他創造力的漠視。

就小說來言,讀後我最大的驚訝是我遠沒有自己想像的悲傷,原因卻不僅僅在於故事的喜劇結尾以及作者幽默的語言風格。而在於作者所揭露的所謂資產階級的偽善面目(至於作者是否有這個想法則很難說)遠沒我想像的可恨。而我們真善而又語重心長的教育者之所以稱之為偽善,至少說明了有一點是確實無疑的,那就是表面上的善。

《霧都孤兒》1838年出版,背景是剛剛通過了濟貧法的英國社會。小說里出現的濟貧院、習藝所便是《濟貧法》(《poor law》)的直接產物。馬克思將這種《濟貧法》下設定的“習藝所”稱為“無產者的巴士底獄” (《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這和我們一向認為資產階級偽善真是一脈相傳啊,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活學活用。小說里生動的描寫了濟貧院的苛刻和對貧民的壓榨,但卻沒有激起我太多的共鳴。一者像小說里的教區幹事班布爾一樣貪婪冷酷的小官吏中國遍地都是;二者如果沒有這些濟貧機構,只怕奧利弗根本就來不到這個世上。小說裡面那些令人討厭的人物無疑是作者想要諷刺的,但是即便如此,我常能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感覺的已成習慣的人道主義,或者乾脆叫善。如果我們非要指責這是資產階級的偽善,不如說因為當時資產階級的文明讓他們變善了,至少需要偽善,而赤裸裸的惡即便在那些下作人物身上都是難以存在或者讓他們自覺羞愧。

如果非要說這本小說能引起我的一點共鳴,那不是感慨奧利弗的不幸而是我們國人的不幸。在我接觸到的國內反映人性醜惡的作品中,“惡”多數都是以赤裸裸的形式出現,令人不寒而慄。因此奧利弗的遭遇在我看來,

相對於當時的中國甚至百多年後的中國的底層貧民來說,真是小巫見大巫。要知道,孫志剛離開我們才不過三年的光陰。而前者是藝術加工過的作品,無疑有一定誇張成分,而後者卻是現代文明下活生生的案例。

而奧利弗的時代英國就已經有這樣一種專門救助孤兒的機構,每一位孤兒都會得到濟貧會的幫助。正如小說里描寫的那樣,濟貧所向孤兒免費提供住所和食物,儘管同時強制勞動。當有人願意收養孤兒或接收孤兒為學徒時,董事會必須充分考查收養者或接收者,並徵求孤兒的意見。如果孤兒不願意離開,濟貧所是不會強迫其離開的。小說里鎮長大人因為奧利弗害怕第一個來領養他的甘菲爾德而斷然拒絕簽領養契約就是一個例子。儘管如此,歐洲人還是認為《濟貧法》不夠人道,1920xx年英國的“濟貧法和濟貧事業皇家委員會”的報告就建議:廢除濟貧法,代之以更合乎人道主義精神的公共援助。

想到此,不知道我們國人又有什麼資格來批駁資產階級的偽善呢?!人人心中都有惡,我們無法根除,那么體現出對惡的克制力與羞恥感的偽善不也應該追求嗎?

不忘初心,堅守善良——《霧都孤兒》讀後感賞析1500字

《霧都孤兒》,看到封面上的題目,便感覺到這不是一部情節歡快的作品。我自幼喜歡讀書,從孩提時代到青年,再到為人母,一路走來,讀過的書不計其數,但是對於悲劇,心底卻總有那么一絲的牴觸,也許是由於骨子裡那份追求完美的個性使然吧。而名著的結局多數都不是喜人的,因此我總結出: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其中都蘊涵著殘缺的美。

我帶著對經典的崇敬之情,翻開了這本書。然而,剛剛讀完前兩個章節,我便有些堅持不住了,雖然之前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但是當讀到小奧立弗在孤兒院所受的虐待時,我怎么也不忍心再讀下去。心想:開篇就如此悲慘的劇情,將會是一個怎樣殘酷的結局呢?合上書休息,突然間想起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想要汲取其中的價值,那么就應該接受其毀滅過程。於是,拿起書繼續讀下去。小奧立弗的命運曲折多變,我的心也隨之跌宕起伏,時而緊張得屏住呼吸,時而難過得低聲啜泣。讀到最後,使我出乎意料的是,故事的結局卻完美得有如在看童話,我像是一個被額外獎勵了棒棒糖的孩子,驚喜卻又不敢相信。

故事講述了富人的棄嬰奧立弗在孤兒院裡掙扎了九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闆那兒當學徒,難以忍受的飢餓、貧窮和侮辱,迫使他逃到倫敦,又被迫無奈當了小偷。他曾被富有的布朗羅先生收留,不幸被發現又被帶入賊窩。善良的南希為了營救奧立弗,不顧賊頭的監視和威脅,向布朗羅先生報信,最後,南希被賊窩頭目殺害,警察隨即圍剿了賊窩,奧立弗終於得以與親人團聚。故事的結局,壞人都得到了應得的懲罰,好人也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除了可憐的南希,讓人為之惋惜。

回想整個故事情節,結局雖然是意料之外,卻也是情理之中。這是一個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故事。我緊張地追隨著故事的發展過程,直到完美的結局呈現在眼前,心中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現就兩點頗深的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善良與感恩

“人之初,性本善。”小奧立弗的品格真真切切地驗證了這一點。他從小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長大,沒有接受過高等的教育,誤入賊窩卻不同流合污,始終保持著一份純真和善良,最終得救並獲得了幸福。作者運用如此巧妙的構思,目的是向我們說明,善良能夠戰勝一切邪惡。同時,要懂得感恩。讀後感·小奧立弗雖然受盡了侮辱和虐待,但是,灰黑色的生活經歷卻絲毫沒有掩蓋住那道從他心底發出的感恩之光。懂得感恩的心靈,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心靈。即便是多么艱難的歲月,即使是多么坎坷的路途,只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人觸摸到的只會是生活的暖意,感受到的只會是人生的恩賜。

二、堅守與執念

面對賊窩頭目的威逼和利誘,小奧立弗並沒有妥協投降,也沒有灰心沮喪,而是始終堅守著心中的底線,對善與惡、美與醜有著清晰的判斷和認知,執著勇敢地與邪惡進行著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堅守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人只有不忘自己的本心,不忘自己最初的、純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守原則,執念於心,才能在人生路上有始有終,不至於迷了心智。加拿大詩人萊昂納多·科恩在《頌歌》中曾經寫道:“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在人生中,無論我們經歷怎樣的坎坷,怎樣的磨難,只要不忘初心,堅守善良,相信總有一天會迎接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那束陽光。作者:梁春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