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講述作者本人和其女妞妞一起度過的五百六十二個日日夜夜發生的點點滴滴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希望您喜歡!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篇一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是哲學家周國平先生的一段真實經歷,他用飽含深情的筆描述了他女兒妞妞短暫的一生(不到兩歲),妞妞出生一個月就被診斷患有雙眼多發性視網膜母細胞瘤,就是我們常說的癌症,周國平夫婦剛剛品嘗到做父母的喜悅鏇即被拋到痛苦的深淵,在一年半的時光里他們見證一個小生命茁壯的成長,一顆小心靈完美地呈現,同時也領略到惡疾的殘忍與暴戾,我是含著眼淚看完了這本書的,感動我的不僅僅是這位深情的父親,還有妞妞這個活潑的小女嬰,她甚至還不能完整地表達,“聽音樂,去外外(面)”這是妞妞喜愛的,即使是病魔的摧殘下仍不忘領略生活的美好滋味。這不僅僅是一個小家庭的不幸經歷,它折射了人在生存與死亡、健康與疾病中深深的困惑,作為哲學家的他對這兩個命題也許比常人有更深的思索,但作為父親的他面對女兒剛剛盛開的生命花朵漸漸枯萎,他所體驗的卻是普遍的親情,普遍的困惑,他在做與不做手術之間徘徊,實際也是在能否接受女兒殘缺的生命間徘徊,我們該如何面對殘缺的生命?

當我們失去了身體的某一部分時,是否就該放棄全部?手術會使妞妞失去眼睛,也許以後仍然會復發,不做手術卻會使妞妞早早離開人世,這個選擇無論對於誰來說都是艱難的,當你沒領略到這個生命是多么美好時,你也許會贊同讓她儘早遠離痛苦是明智的,但是當妞妞用她殘缺的生命來追尋生活的樂趣,堅韌地抵抗身體的病痛時,你只有深深地被她打動,這時做為父親的你願盡全力來幫助她,哪怕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再不是仍其自然,認為一切都是白費力氣。妞妞父親懺悔沒及早給女兒動手術,因為他最初用的是哲學家的思維,慢慢地妞妞深入他的骨髓,當這個滿含深情的父親只需要他的女兒能活著就好時,一切都晚了!

這個故事深深地觸動著我,因為我也是一個女孩的母親,我的女兒10歲了,她是那么漂亮、純真,但是從四歲臉上開始長疣狀痣,這是一種表皮細胞發育過度引起的皮膚病,現在醫學上都沒有很好的辦法徹底根治,雷射和手術都會下留疤痕,也許還會復發,它會隨著時間擴散、成長,雖然現在看上去還不那么顯眼,想到未來,我有時心裡會突然空蕩蕩的,感覺自己與女兒正在掉下一個黑洞,我多么希望在下墜中能夠抓住些什麼,多么希望她能遠離這樣的痛苦!我深深地憂慮著、恐懼著,而女兒此時正在無憂無慮地成長。

生活總是這樣,讓你出其不意地在一個拐角遭遇困境,當我問自己,你能接受生命的殘缺嗎,如果女兒現在正遭遇惡疾、失明、癱瘓的威脅,你肯定會說我願意選擇她只患這個皮膚病,這充其量只是美觀的問題,不會威脅到孩子的生命,這時你才會感到她能自由地在野外奔跑是一種幸福,她能觀賞藍天碧雲是一種運氣,我們總是在失去身體的某一部分時,才感到那一部分的珍貴,可是留戀令我們更感失去那一部分的空洞,不知不覺地放棄你還擁有著的,接受我們的殘缺吧,親愛的女兒,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美貌,你還擁有明眸的雙目,完好的聽力,靈巧的雙手,健康的身體,美好的心靈,無論是哪一部分,只要你珍惜著,它們都能給你一個新天地,讓你領略到活著即是美好!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篇二

第一次接觸周國平的散文,應該是他的那本《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了。他對女兒的那份愛不禁讓人潸然淚下、感慨萬分。

他的文字幾乎都意韻深遠、耐人尋味,而他對自己的女兒,就像書中說的那樣:“我愛我的女兒勝於愛一切哲學。”雖然妞妞永遠的留在一歲半了,但在周國平和更多的人眼裡她永不止留在一歲半而已。從妞妞的誕生到離開人世,從喜悅到悲傷,他似乎在這一剎那明白了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確,災難是不可預知、無法避免的,而我們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幸福,對待生活充滿希望。

看了這本書,似乎我也就像個隱形的天使一樣,默默看著妞妞長大。不時為她高興,不時為她悲傷,似乎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大人們那樣,有了一種像父母一樣的責任感。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送給人間的小小的禮物,在不知不覺中默默成長,然後在不知不覺中默默消失。死亡是無法避免,更無法逃避的,我們並不能因為難以逃避的事實就對自己放棄,而是應該去選擇永遠幸福下去。就像周國平對妞妞一樣,雖然妞妞已經患上了癌症,但他並不因此對她放棄,任憑命運宰割,而確是用所有愛的光環去包圍她,讓她感覺到自己無論是生是死,都是幸福的。

人生的道路即漫長又短暫,面對失敗也好,悲傷也好,無論怎樣,都套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不應自暴自棄,更不能選擇逃避。因為幸福永遠在我們身邊,愛也永遠在我們身邊。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讀後感篇三

相比較周國平的其他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充滿了一種來自親情的感動和溫暖。書里,一個父親用愛與深情記錄著他在世間存活了十八個月的、身患癌症的女兒的點點滴滴,包括她的一顰一笑,她的一喜一怒,她超乎尋常的聰慧,她面對病症的無知無畏,她原先散發著奶香的溫熱的飽滿豐盈的小身體,她最後被病痛折磨的可憐巴巴黯淡無光的小模樣,她留給人間的歡樂,她帶往天堂的病痛……同時,書中真實地記述了擁有這樣一個可愛卻注定會夭折的孩子的父母要承擔的悽苦、無奈、遲疑、委屈、憤怒、哀痛和絕望。而身為哲學家的周國平,書中自然而然加注了在那個特定期間,他對生命對生死對人性的慎思。然而,任何哲學、宗教、信仰都無法拯救苦難,只能活在當下。當時的周國平,只要做一個平庸的父親,而不是什麼傑出的哲學家。他的理由很簡單:“我愛我的女兒勝於愛一切哲學。沒有一種哲學能像這個嬌嫩的小生命那么使我愛入肺腑。只要我的女兒能活,就讓隨便什麼哲學死去好了。”

最後,妞妞無可避免地離開了世間。而她的父母,在共同經歷這樣巨大的喪女之痛後,各自走向自己未來的生命軌跡。在這本書新版時,周國平已經再次擁有了一個像妞妞一樣可愛聰慧健康的女兒,這不是對他曾經喪女的補償,他坦承:“妞妞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而我現在的女兒不能、不應該、並且我也無權要她成為一個替代。”“新生命的到來是我生活中的一個獨立事件,與我過去的經歷沒有任何因果聯繫。”在他重享做父親的天倫之樂時,他依然在心中最深處為妞妞嘆息。

探詢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在美國,它被稱為中國醫學人文學的重要作品,如果它能推動人類反省今日醫學的非人道狀況,自然是好事,但這絕非作者本初的意思。它僅僅是一個父親對已逝女兒的承諾與懷念——寫一本妞妞的書,為了忘卻的紀念,用文字守住妞妞生前帶來的快樂,也用文字撫慰妞妞離去的哀思,從而獲得平靜。

在我的想像里,周國平是個孤獨的人。他說過:“如果你渴望愛,你必將孤獨。”然而,他依然選擇愛,愛這個熱烘烘的人間,愛這世間的人和事。他的智慧不同於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把愛當作痛苦的根源而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他的智慧是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他的愛不理睬佛的指導。在《妞妞》一書中,我進而發現周國平是一個體恤的人。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他的朋友對他的不幸小心翼翼地迴避著。周國平感受到了朋友的體貼與窘迫。有一天,他把他們請到家裡。“什麼也不用說,或者隨便說些什麼。”他微笑著對他的朋友說。他們沉默了一會兒,漸漸活躍起來,說著平時關心的種種話題。朋友走後,周國平感到一陣輕鬆。他終於把朋友在沉默中分擔的不幸全部歸為己有了。能覺察並做到這些,不僅僅需要從容的胸襟,還要溫和的天性。因此,周國平的哲學,有著人間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