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叔叔于勒的讀後感800字

《我的叔叔于勒》講述的是一個炎涼世態下資本主義小市民家中發生的曲折故事。那么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800字,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800字

今天,我隨意翻開一本《莫泊桑小說集》,看見目錄裡面有我們課本上所說的《我的叔叔于勒》,趕忙打開看了看。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滿感交集。明白了莫泊桑為何以批判形小說家著稱於世。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莫泊桑家裡很窮,他們一心的希望就是莫泊桑爸爸的弟弟于勒。其實這個于勒以前很不受他們的歡迎。他是一個敗類,總是不顧一切的消費。當他把自己得到的那份遺產揮霍的一乾二淨的時候,他的哥哥——莫泊桑的爸爸的那份遺產,也就會受到影響,這常常使莫泊桑的媽媽十分生氣。按照那時的規矩,他們把于勒送上了一條去紐約的船。後來,于勒來信說,他在那裡發了大財,很快就要來和他們團聚。並且想把以前欠他們的錢加倍還給他。這讓莫泊桑一家樂開了花。特別是莫泊桑的母親,也不停的說“好心的于勒”。可是後來,他們在一次旅遊的時候,看見幾個人在吃一種叫做牡蠣的東西,這種東西很貴。莫泊桑的爸爸說:“大家要吃牡蠣嗎?”他的媽媽很不高興,想:“又要破費了。”可兩個女兒一致答應,又當著女婿的面,不好拒絕,只好推脫說自己不吃,也不讓莫泊桑吃。

莫泊桑的爸爸發現這個買牡蠣的人很像自己的弟弟于勒,便對妻子說:“怎么那個買牡蠣的人這么像于勒呢?要不是知道他已經發了大財,我還真以為就是于勒。”他的媽媽正在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等於勒來了,就要用他的錢買一棟大別墅,過上美好的生活……”她很不快的說:“那個賣牡蠣的老傢伙,衣衫襤褸,怎么是好心的于勒?”可是後來,他們真的知道了那個就是于勒。他們很生氣,特別使莫泊桑的媽媽,說:“我就知道他還是個敗類!幸好他還沒有發現我們!要不,又要來占我們的便宜!……”可憐的于勒,只好還在那裡繼續買牡蠣,一家人連理都不理他,走了。

毫無疑問,莫泊桑是借自己的爸爸媽媽,批判當時殘酷的主義和人類的自私,心胸的狹窄。這畢竟是莫泊桑的叔叔,他的親叔叔。當他有錢的時候,被稱為“好心的于勒”,屁顛屁顛的跟在他後面,想占他便宜。當他賠本了沒有錢的時候,又被稱為敗類。這時,他們的義務就是給於勒一些安慰!

這是某些人心的真實寫照,這就是社會的一個缺點,這就是人心靈的醜惡。但願像莫泊桑母親這樣的人,天下無存!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800字作文

閒來無事,又翻閱了《我的叔叔于勒》,感覺怪怪的。 記得上中學時,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說:菲利普夫婦虛偽、自私、貪婪、吝嗇、冷酷無情,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

今天再看,我覺得這種評價似乎不太公正。

菲利普一家“並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可是在辛苦工作一周的周末,他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這怎么能說是愛慕虛榮呢?窮人難道就沒有享受生活的權利了嗎?

好吃懶做的于勒在將要拖垮整個家庭的時候被家人送到美洲,讓他接受生活的磨鍊,學會自力更生。如若不然,怎樣對待這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敗家子呢?養他一輩子嗎?生活狀況要繼續惡化嗎?女兒要不要出嫁?兒子要不要讀書......這分明是菲利普夫婦在萬般焦急之中作出的無奈選擇,怎能說是“冷酷無情”呢?

況且,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商船,也是“按照當時的慣例”(當時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習俗),而且於勒到美洲也確實“賺了點錢”,雖說再度窮困潦倒,但他畢竟學會了自食其力,這不也正好證明菲利普夫婦的做法是明智的嗎?

此外,于勒為什麼能夠在“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如果菲利普夫婦真的自私,冷酷無情,會允許他這樣做嗎?說明菲利普夫婦對於勒還是寬容的,不然不會讓他占用自己應得的遺產,而且是“大大占用”! ..

菲利普從船長那裡不僅得知那個年老水手是自己的弟弟,而且還得知于勒“因為欠了他們的錢”心中有愧,“不願回到他們身邊”,於是他們“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次遇見他”。是啊,他們又何必去打擾于勒目前尚算平靜的生活呢?這不正是帶著沉重的心情在維護于勒做人的尊嚴嗎?怎么能說他們“自私”、“冷酷無情”呢?

我的評價可能也不算十分公正,但是總覺得還是有點道理的,寫出來,也算是班門弄斧,就教於大方之家吧。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最近,美國大選鬧得沸沸揚揚,尤其是特朗普與希拉蕊的口水戰,雙方極盡所能,互相攻擊,你來我去的,更是讓觀眾看得“過癮”,最終,特朗普取得出乎意料的勝利,著實讓各位看客唏噓不已。

美國大選,是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最重要的體現。資本主義制度從十六世紀開始至今,已歷經大約五百年,五百年的榮辱興盛,它的體制理念,早已深深植入每一個國民的血液里,主宰著他們的一言一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婦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這幾天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這是我第二次研讀此文,感觸也更加不同。此文是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說名篇之一。這篇文章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于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于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情形。故事不長,卻耐人尋味。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文中的菲利普夫婦就是這樣的人。他們身上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悲哀,無奈,掙扎和企盼。他們從沒試著去改變命運,而是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一個不切實際的于勒身上,或許,他們只能如此,這也是他們最大的悲哀-------平靜的接受命運的安排。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像菲利普夫婦那樣的人卻也不少見。

在食品里添加各種色素,添加劑,甚至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工業原料,為了謀取私利,不惜一切手段,“金錢至上”的觀念支配著他們的一切行為。這是一種精神的缺失,一種關注內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質主義者。

我想,無論我們身處何時何地,我們更該關注我們的內心世界,以清麗的雙眼凝眸世界,用愛與責任鑄造生命的意義,譜寫新世紀的輝煌。因為,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龍應台所說:“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由此可見,擁有親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