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史讀後感1000字3篇

《創業史》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陝西關中地區一個農村互助組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塑造了一大批源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那么大家閱讀了之後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創業史讀後感1000字3篇,供大家參考。

創業史讀後感1000字篇一:

自從在國中學過課文《梁生寶買稻種》之後,我就被課文中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氛吸引住了,說句實話,老朽雖然年逾不惑,但並沒經歷過那個年代,小的時候聽奶奶說起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還是非常令人嚮往的,心想有機會時一定要看看那個時代的書,看看我們偉大的國度所走過的路。然而世事難料,老朽我雖然上班二十多年了,但一直生活在浮躁和焦慮之中,難以靜下心來讀一些我想讀的書,做一些我喜歡的事。現在,總算平靜下來了,生活也有規律了,我準備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讀一些書,主要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包括創業史、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李有才演講稿板話、苦菜花等等,重溫一下那個年代的人和事。

粗略地讀完創業史,我不禁啞然失笑,裡面的人真是太憨厚了,太直率了,所謂的富農姚世傑郭士富都不過是平平常常的莊稼人,他們之所以比一般貧僱農過得好一些,並不是他們靠殘酷的剝削,更不是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而主要靠他們的聰明,他們的辛苦勞動,從書上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勞動的好把式,他們稍微有一點余錢,稍微多一點餘糧,村里就讓他們活躍貸款,這活躍貸款沒有一分錢的利息,如果到時不還本,借糧的人比借出糧食的人還理直氣壯,村里還讓他們參加互組組,但是必須交出自己的好牲口,讓誰都心裡老大不樂意——追求富裕的有尊嚴的生活這是人類的共性,姚士傑郭世富何錯之有?

再來看看高增福任歡喜他們,我就不明白他們怎么對富農那么恨呢,你們辦互組組,姚士傑郭世富他們只是不參加,既沒有往你們的牲口放毒,也沒有破壞你們種的地,他們只是在你們買稻種時很眼紅,自己也去買了稻種,想跟你們比一比,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啊哈,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一點是:看看我們周邊的人,怎么這么難相互融合呢,一邊說團結就是力量,一邊劃清界限,人人之間相互提防,相互不信任,怎樣才能擰成一股繩,怎樣才能共同富裕,怎樣才能奔向共產主義;另一點,互組組人民公社成立後,殘酷的運動開始了,打擊右派、高產浮誇風、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一場一場的運動,使父子、夫妻、兄弟、師生、同事成仇,反目,使人沒有尊嚴,沒有人格,直接導致現在社會的道德沒底線。對內實施專政,長期、無休止地開展黨內政治鬥爭和全國性階級鬥爭。導致全國人民在和平年代比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死的總人數還多,同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乃至陷入癱瘓狀態。

我一直在想,我們這個國家,為什麼喜歡瞎折騰呢,一有運動老百姓就要遭殃,人民就要跟著受罪,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傍邊的那位近鄰,十年九位首相,換過來換過去,但是人民該怎樣幸福生活還是怎樣幸福生活,雖然首相換了一個又一個,但哪一個首相也不敢把老百姓怎么著,他只要敢折騰,老百姓就對他有意見,老百姓就敢把他趕下台。所以說在那個國家,老百姓只能折騰他,而他們不敢折騰老百姓,一衣帶水,就在眼前,我們怎么就不能學一學人家呢?

創業史讀後感1000字篇二:

《創業史》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陝西關中地區一個農村互助組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塑造了一大批源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小說雖然只講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卻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各種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思想變化過程以及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儘管物質生活貧困,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把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帶領民眾進終南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把帶領貧農渡春荒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巨大變化。作為黨的最基層幹部,他謙遜、處事公道、有膽有識、敢想敢為,有著為集體事業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作為農民的兒子,他勤勞純樸、善於思考。這些品格從側面展現了人物內心的豐富世界,使得“莊稼人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特有氣質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的判斷都來自於各級黨員幹部對他的正確引導。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等黨員的鼓勵和幫助,這給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為了集體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繫著不知其數的民眾”。正是這些密切聯繫民眾的黨的好乾部,才使得像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壯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認真全面的貫徹執行。

一名黨員一面旗,每到關鍵時刻,他們都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心和帶動民眾,為他們排憂解難。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觀望、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推廣實施新技術,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王亞梅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棄有著非議的素芳,手拉著手,用寬心的話語安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水乳交融的幹群關係,才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願意跟著黨走。

梁三老漢是小說中塑造最為精彩的形象。這是一個勤勞、倔強、保守的老一輩農民,他由衷地感謝為農民帶來土地、帶來希望的共產黨,但他又不能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滿著糾結矛盾。最後他心悅誠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農民在告別封建私有制時在思想和心靈上逐步轉變的艱難歷程。

偉大的著作總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讀完《創業史》使我深受啟發:無論乾什麼工作,都要有執著的信念。梁生寶為了讓鄉親們度過春荒,他主動外出購買稻種、推廣新青春演講稿 法育秧……所做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擺功勞。正是這份執著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披荊斬棘的品質。“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無數的挫折和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只有堅守著內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難而上、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平凡的我們也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我們也應當擁有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創業史讀後感1000字篇三:

並不是每個作家都敢以寫作長篇史詩為文學抱負,更不是每個作家都能以完成煌煌巨著為此生作結。陝西作家群卻不乏胸懷如此大志的作家,黃土作家群更是集結了一批發憤著書、至死不渝的作家。這種追求與氣度,當首推柳青為寫完《創業史》而灑下的汗、為寫不完《創業史》而流下的淚。而同樣以農村鄉土為寫作資源、以現實主義為寫作手法的陝西作家王汶石,處在與柳青相近的年代、相似的環境,占據他創作主體的卻是中、短篇小說,長篇僅有二十餘萬字的小說《黑鳳》(1963 年)出版。以此對比,用這種追求與氣度澆灌日常寫作並且結出碩果,黃土文學流派成員何止需要魄力,更需要毅力與耐力。

誠如眾多文學評論者所概括的那樣,作家前期的中、短篇及至小型長篇創作,往往都是在做後期長篇巨製的鋪墊工作。柳青本人對此也發表過類似的看法:“作家所有的作品,從廣義上來說,都是為他後來的作品做準備——思想上的準備,藝術上的準備。”

從不曾離開過“生活的學校”、並不斷進修於“政治的學校”和“藝術的學校”中,彼時柳青對於《創業史》的構思可謂“蓄謀已久”——包括由生活過程中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發生變化和創作過程中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發生變化這兩部分所構成的完整的構思過程,因此他做出了分四部寫的長遠規劃。在認定作品的主題越單純越好的基礎上,柳青將前兩部的主題設定為農民如何放棄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而將後兩部的主題預定為農民如何習慣公有制、捍衛公有制,前後一致圍繞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和發展。

正如柳青所言,每一部作品都是對一個作家的考驗:不單單在考驗他勞動的堅韌性,也在考驗他的生活基礎、文學才能和思想修養。而柳青的經驗就是自我克制與忍耐,還有堅持工作。正是以每日反覆錘鍊、不過千八百字的謹嚴態度,柳青硬是用六年的時間完成了三十餘萬字的《創業史》第一部(初稿),又用十餘年的精力改定了十二萬字的《創業史》第二部的上卷,後在《延河》連載了下卷的前四章。作品前後四部,筆觸所聚焦的下堡村已從幾個互助生產組發展到一個初級合作社,再將出現另一初級社作為競爭對象,而後二合一聯合為高級合作社。這一變遷歷程,從個體層面來講,涉及人們思想的、感情的變化過渡;從整體局面而言,也遍及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變化過程。這不能不說具備史詩的品格——為了探索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揭示新舊事物的矛盾、反映新舊力量的鬥爭,以新事物獲得肯定從而否定舊事物、新力量獲得勝利從而擊敗舊力量,來最終表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柳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黨員作家,他忠誠於黨的文學事業,由衷熱愛基層工作,並在多種場合坦言自己的忠誠之心和熱愛之情。他在為時代所鼓舞、感奮於新生活的同時,懷此宏願在胸,便致力用文學語言將它廣布於世,可仔細思量,這何其艱巨!然而,柳青憑著無比的熱情——“一個對人冷淡無情和對社會事業漠不關心的人,無論他怎么善於觀察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作家”——承受住了“文革”期間的身心摧殘,並在病體垂危的狀態下為《創業史》第一部的再版和第二部(上、下卷)的出版、連載做了最後的努力,隨之帶著畢生心血未盡的遺恨與世長辭。“如果這後十年不是這樣歷史地不幸,那他《創業史》的三四部是完全可以寫完的。”作品以鄉諺“創業難……”開啟小說天地,作家竟因“創業難……”告別藝術世界。終究無人續此鴻篇,空有生者臨文嗟嘆!

柳青的個人遺憾與文壇的群體痛惜掣動著陝西作家的創作神經,此種敏感以黃土作家尤甚——路遙只怕不能在被疾病拖累至死前為至愛的作品收尾,陳忠實惟恐沒法用長篇向迫近“知天命”年歲的自己交待。正是他們與生命賽跑、甚至和死神較量的勇氣,才用一部部捨生忘死著就的史詩一筆筆為黃土文學流派塗抹上了生命無限的渾圓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