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讀後感3篇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讀後感1

一望無邊的森林,清新爽人的空氣,人和動物和睦相處,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個美麗的城市—。

那兒的人們都很愛惜花草。他們對待房前屋後的花草就像地毯一樣。他們甚至不肯使用車裡的空調,擔心會污染空氣。他們還有計畫的空氣,砍掉的樹正是需要陽光使樹長得更好的地方。他們那兒被稱為“森林王國”。維也納是一個奇蹟,相反,樓蘭卻是一場悲劇。

樓蘭是一座文明古城,曾經“馬蹄噠噠,駱駝聲聲,商賈使節絡繹不絕”的樓蘭古城由於人們亂伐樹林而被沙海湮沒。可沙漠只湮沒一個樓蘭嗎?在寧夏,自古就有“黃河兩岸,沃野千里”之說,卻被那裡的人們挖的萬山禿盡。在青海,那個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泊,每年10到13厘米的速度湘江,以致現在它露出了沙丘,形成了半島。那“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的甘肅中東部地帶又是什麼時候變成了“萬丈厚土,寸草不生”的呢?對比之下我們更喜歡維也納那裡的環境,那是世世代代的人的保護。

樓蘭給了我們啟示:不能在亂砍亂伐了,讓我們少開一天車,多植一棵樹吧。也許不久的將來,中國也會成為第二個維也納。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讀後感2

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兩篇課文,我的心情先是喜悅後又沉重。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讓我喜悅。維也納森林是維也納人的驕傲與福氣之一,維也納城被層層疊疊的綠色所包圍著,放眼遠眺,每一棵樹都是一朵綠色的浪花,每逢春天,樹上開花,小鳥歡叫,各種小動物奔躍其間,多么賞心悅目的景色啊!維也納不僅有著美麗的景色,還給予了人們清爽宜人的氣候,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晚上也要蓋被子睡覺。維也納森林並不只是大自然的恩賜,而是維也納人對森林的保護,他們頒布了《森林法》,並使用了一百餘年,而且他們對門前的草坪就像自己家的地毯倍加珍惜。

《樓蘭的憂鬱》卻讓我心裡很沉重。這篇課文講了三千年前樓蘭的消亡;寧夏的生存環境被挖得面目全非,從“沃野千里”變成“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青海湖從20xx年代到70年代水勢不斷下降,還有甘肅中東部地帶變成了“萬丈厚土,寸草不生”……想想三千年前的樓蘭古城,“馬蹄噠噠,駝鈴聲聲,商賈使節絡繹不絕”,怎能不讓人生出“樓蘭的憂鬱”?

大自然給予我們智慧,給予我們生存的環境,給予我們生命的繁衍,可是我們貪婪奢靡的人類呢?對大自然做了什麼?一把把鋒利的斧子斷送了小樹蓬勃的生命,亂扔的垃圾讓臭味污染了綠色,化工廠的污水窒息了小溪清脆的歌聲,用刀槍撕裂土地,讓地球面目全非。

我想:我們都應該保護環境,好的環境並不是一個人就能換來的,它需要更多的人,甚至全人類,我們還是小學生,不能為大自然做出很大的貢獻,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少做一次私家車,多騎腳踏車,多步行,既減少了汽車尾氣污染,又鍛鍊了身體;少用一次塑膠袋,多用籃子,購物袋;珍惜每一滴水,珍惜每一度電……

美好的環境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攜起手來,讓綠色更加蒼翠,讓綠色更加茂密,讓綠色充滿陽光!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讀後感3

在本單元中,我學習了兩篇讓我深有感觸的課文——《維也納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看了這兩篇文章後,我有感受頗多。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講的是維也納人把維也納森森當作他們的驕傲和福氣,並且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來保護森林,以致於他們生活在層層疊疊的綠色包圍之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報。這是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成功例子。而《樓蘭的憂鬱》講的是現在寧夏的生存環境已經破壞,青海湖的水位連年下降,甘肅中東部地帶變成“萬丈厚土,寸草不生”。這些事例使作者擔憂古樓蘭的遭遇還會重新上演。很顯然,這是兩個成功與失敗的對比例子。

學完這兩個令人為之震撼的故事,我有無限感慨。我嚮往維也納,嚮往那裡的樹木、花草、動物,嚮往那裡的空氣,嚮往那裡的一切……我嚮往那裡,並不是因為維也納森林的美麗景色,而是因為維也納人強烈的環保意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要去學習他們的這種意識,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護環境。

目前,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還是很薄弱,才使得原先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兩岸,沃野千里”之說的寧夏變為“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才使得那個周長為360千米,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泊青海湖每年水位下降10厘米到13厘米,才使得那昔日“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的甘肅中東部地帶變為“萬丈厚土,寸草不生”。難道這些事情還不夠我們醒悟嗎?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多騎一次腳踏車,多一次步行,少開一次汽車,少隨地扔一次垃圾--------,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為我們能擁有心中的“維也納森林”而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