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後感

《家》是我十分鐘愛的一本書,雖然書中面寫的年代已經遠去,可能我永遠也無法想像那個年代的事,但是這本書卻給了我很多的感觸。《家》也是巴金傑出的作品之一,以五四戶外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述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巴金的家讀後感(一)

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著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布,聽著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么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說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么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巴金的家讀後感(二)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杯具”——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說《復活》之後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生命的寫照。

整部小說以“五四”戶外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著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那些所謂的“衛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為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說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著,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我並不覺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我也曾說過:“我的生命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正因我不願意反抗,我自我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但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沒有一個實現過,我的愉悅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為自我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說》因此,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下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因此,他放下自我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因此,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後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生。

他心裡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lz13)他是令人惋惜的,正因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正因覺慧能了解哥哥作為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情緒,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取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能夠么?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著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正因心中仍有夢,因此他就能忍住痛,只正因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著愉悅,因此,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巴金的家讀後感(三)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家》的寫作年代是1931年,寫的是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等等。

故事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高老太爺直接管著他們。覺新是長子長孫,為人厚道,但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老太爺的安排而與李瑞珏結婚。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因此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老太爺又為覺民聘定了馮樂山的侄孫女,但覺民與琴久已相愛,在覺慧的鼓勵下,覺民離家躲避。覺新則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

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了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高老太爺便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馮樂山,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既悲傷,又憤怒,決心脫離家庭。高老太爺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高老太爺在此打擊下一病不起。高家又發生家產之爭,以致全家不得安寧。老太爺在氣憤中去世,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孩子,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瑞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逆者。最後覺慧離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這個決定得到大哥覺民的支持。

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的心聲!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定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輩的尖銳對立。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誌。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巴金的家讀後感(四)

讀過巴金的《家》之後,雖然對那個年代的事不是很多的了解,但是能夠看懂,而且書中有一個個性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著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向是我的鼓舞源泉。”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我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

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我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資料上,對摧殘人的青春、性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正因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構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的家讀後感(五)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一樣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正因性格的不一樣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一樣。

覺慧就應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咱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箇舊家庭裡面咱們是悶得透但是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個性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著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向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我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我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資料上,對摧殘人的青春、性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正因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構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