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讀後感

當提到“明天”這個詞時,我感受到的通常是滿滿的希望。會思考許多未來的假設,幻想很多未來的美好。但這一切美麗的想法都在讀魯迅先生的《明天》時被打破。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明天》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明天》讀後感

對於單四嫂子來說,明天,是希望還是絕望?

《明天》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篇小說,收錄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小說《明天》為我們講訴了發生在“還具有一點兒古風”的魯鎮上,在特定的“三個晚上兩白天”這個時間段的故事,故事圍繞著主人公單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兒子寶兒這個事件展開全篇的事件敘述。

單四嫂子喪夫之後,恪守婦道,依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她自己和她三歲的兒子—寶兒,把寶兒看做自己的希望。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想盡了各種方法,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在寶兒垂死之際,單四嫂子心亂如麻的時候,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調,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條斯理,不緊不慢。而同是婦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媽,也終於被證實並非出於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稱之為有古風的人們,在辦喪事時,凡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單四嫂子一頓飯,對她無異於雪上加霜。到晚上單四嫂子一個人在“太靜”“太大”“太空”的屋子裡思念自己的寶兒,想做一個見到兒子的夢。

文章開頭說小鎮“有些古風”,也不知這“古風”二字指的是什麼。夜半三更沒睡的只有兩家——鹹亨酒店和單四嫂子家。莫非作者是想以此來讚揚中國婦女勤勞的精神?恰恰不是,這體現的反而是周圍鄰居的冷漠與漠視以及單四嫂子家的悽慘。那些把門關上的、熄了燈的人家果真是躺在床上睡熟了嗎?或許是,或許不是,他們冷漠於扶弱,所以他們都早早地關上了家門,如同公車上不樂於讓座的年輕人,戴上耳機,閉上眼睛假裝睡覺,卻能在到達目的站的那一刻準時醒來,分秒不差。

《明天》中所描繪的是上世紀20xx年代所發生的事,那么,經歷了一個世紀,現在是否還存在著這種對弱勢群體的冷漠現象呢?有人曾做過一個街頭實驗,一名網友假扮成綁匪在街頭將事先串通好的男童強行抱走,並在過程中由攝像機記錄路人的反應,雖然男童被擄時大聲喊叫,但圍觀路人仍沒有什麼太大反應,不是假裝沒看到就是與同伴竊竊私語,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人為什麼會冷漠?我認為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目前的現實與背景,現實情況是社會上並沒有形成規範陌生人之間的秩序道德,又缺少挺身而出者,所以大部分人在事不關己的心態下選擇了沉默,這種沉默縱容了施暴者,反過來又使大部分人更加沉默。

冷漠成了現在的常態,大家都冷漠,孰對孰錯?改變這種心態並非是一天就行的,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要讓見義勇為者的權利受到保護並給予獎賞,這是減少冷漠的一種方法。

魯迅《明天》讀書筆記

當提到“明天”這個詞時,我感受到的通常是滿滿的希望。會思考許多未來的假設,幻想很多未來的美好。但這一切美麗的想法都在讀魯迅先生的《明天》時被打破。魯迅先生的《明天》里,我看不到廣義的“明天”,感受不到屬於明天的希望,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難言的絕望。

魯迅先生在《墓志銘》里說:“於無所希望中得救。”這個“明天”就是無所希望的,細細分析小說中每個人物角色,都會感覺一種人性的麻木和絕望。是的,“明天”里所描述的世界是深淵,是絕望世界。

王九媽,一個表面好人。在讀第一遍《明天》的時候,我曾天真地以為王久媽是個好心人,不知不覺幫了單四嫂子許多忙。但當我第二遍讀時,王九媽所有行為都變的不是那么簡單,她的善意更準確地來說只是一種程式化的行為。當她看見單四嫂子最愛的兒子,唯一的寄託與希望死去時,王九媽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我們正常人所做的去安慰單四嫂子,請她節哀順變。王九媽只是發命令,請注意,魯迅先生描寫王九媽的行為用了“命令”這個詞,而不是“指導”,“幫忙”這些顯得親切的詞。這充分體現了王九媽的行為是多么機械化,多么冷漠。從頭到尾,她沒有說過一句悲傷的話,沒有流過一滴淚,只是“淡定從容”地替單四嫂子處理寶兒的後事。當為寶兒蓋上棺木時,單四嫂子怎么也不捨得,哭一會兒,看一會兒。這時,王九媽顯得不耐煩,居然氣憤地拖開單四嫂子,硬是蓋上棺木。單四嫂子是寶兒的母親,棺木里躺著的是她的兒子,生死離別捨不得這是人之常情,正因為如此,我們有這般的感情,才和動物不同。可是,王九媽沒有這樣的感情。退一萬步,假設王九媽和寶兒不熟,一個陌生人看到這般悲傷場景都會忍不住動容吧,只會去安慰單四嫂子,跟扛棺木的工說等一等,讓他們再處一會兒。可是,王九媽沒有一點這樣的感情和行為。從某種意義來說,她已經失去了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說她只是個活著的木偶。

魯迅先生還是給了單四嫂子希望的,說不定在夢裡她和寶兒會相會。明天,即使寂靜,卻還是有光明去打破這份寂靜。明天,還是有希望的。